几生几代几双人
——献给从艺60周年的上海昆剧团老艺术家们
一条充满文化艺术气息的小马路、一栋外墙粉刷成浅黄色的老建筑、一群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的戏曲人——这就是我们的家,位于绍兴路9号的上海昆剧团。无论寒暑,每天清晨都会从窗户中传出咿咿呀呀的吊嗓声、铿铿锵锵的锣鼓声、哼哼哈哈的练功声,还有一声声雀跃的“老师”声。
是的,老师。他们虽已年过古稀,却依旧精神矍铄、神采飞扬,用最饱满的热情将一生所学所得无私教授给我们,给予上海昆剧团最深厚的昆曲文化积淀,给予我们最宝贵的艺术指导与帮助。
王芝泉、方洋、计镇华、刘异龙、张洵澎、张铭荣、岳美缇、梁谷音、蔡正仁(以姓氏笔画为序),这一个个名字,在当今中国戏曲界响彻云霄;这一个个名字,是我们生命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今年是老师们从艺60周年的大日子。一甲子,对于人生而言,是足以让一个黄毛小儿为人祖父祖母的。事实上,老师们对于我们来说,早已超脱了纯粹师长的范畴,成为一种近乎神圣的存在。老师们让上昆成为一支全国昆曲界行当最齐全、文武最齐备、质量最上乘的队伍。更重要的是,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让我们这些在孩提时代就告别家人、投身戏曲的娃娃们,学会了什么是仁义礼智、忠孝节悌。拥有他们,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拥有他们,是上海昆剧团最大的骄傲;拥有他们,是上海乃至中国戏曲最大的财富。
我们常用“国宝级”艺术家来形容我们的老师们。因为他们,无一例外是俞振飞和传字辈的嫡传弟子;他们行当齐全、文武齐备;他们艺术特色鲜明,是各自行当中的翘楚;他们曾经创造了一所院团最多人同期入围并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辉煌。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已经取得了这样的成就,老师们在艺术上的前进脚步也一刻不曾停歇。他们把昆曲传承当作一辈子的事业,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他们秉持传艺育人的精神,将传字辈老师们的精华以及自己的创新、发展很好地捏合,再无私地传给一辈又一辈的昆曲人。昆二、昆三、昆四、昆五,尽管学生中的不少人已经和老师们的孙子孙女年纪相仿,但老师们依然愿意手把手地教授,一丝不苟,亲身垂范。老师们常说:“每一个学生都是我的宝贝,在我眼中,他们都是那么可爱、那么优秀。”其实,我们更想对老师们说:“每一位师长都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是你们成就了我们,让我们徜徉在最纯粹唯美的艺术海洋中,流连、升华。”
由于文艺院团的特殊性,我们中的大部分人站在老师们面前时,还只是10岁上下的小娃娃。朝夕相处的老师们就这样成为了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教会我们唱戏、表演,更教会我们做人、做事。那时候的我们,大抵还不知晓昆曲为何物,而老师们却已是全国知名的角儿、腕儿。我们被依照行当分成不同的班,由老师们因材施教。老师们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练功、一起生活。时至今日,那一个个片段还会不时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我们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某老师就骑着一辆有鲜亮玫红色车兜的自行车。每每从教室窗口看到那一抹鲜亮的色彩,尚在喧闹的孩子们会立刻乖乖坐回座椅,等待您那一个夸赞的眼神。还记得,我们中有人惟妙惟肖地模仿几位老师不一样的动作,却刚巧被您不经意间撞见,收到的不是批评,而是 “孺子可教”的肯定和掌声。在我们的记忆中,你们都是走在时代前沿的明星,有着让人尊敬、艳羡的号召力,一举手一投足都透着让我们迷醉的明星范儿。在我们的成长里,你们总能将枯燥的学习、练功变得不那么千篇一律。每一个行当都有不一样的舞台魅力,每一位老师都有不一样的教学方式,但无一例外的,对于我们的顽皮淘气,老师们照单全收;对于我们的天马行空,老师们鼓励褒奖。我们开心时、喜悦时,老师们陪着我们欢笑庆祝;我们沮丧时、迷茫时,老师们陪着我们谈心开解;我们生病时、受伤时,老师们守着我们分分秒秒……
弹指60年,老师们将最辉煌的成就和最完美的演出留在了舞台上,更留在了我辈的眼中、心间。60年间,他们既承袭、传扬、演绎了大量如《牡丹亭》、《长生殿》、《十五贯》、《雷峰塔》、《玉簪记》、《占花魁》、《墙头马上》、《烂柯山》等传统经典的昆曲剧目,也创作、排演了一批符合时代审美的如《蔡文姬》、《钗头凤》、《血手记》、《司马相如》、《琵琶行》、《班昭》等昆剧新编剧目。也正是在他们的全力带领下,几代上昆人努力继承、潜心创作、不断探索、积极发展,才铸就了今日“兼容并蓄、文武兼备”的上昆艺术特色。面对着我们这些与他们子女、孙子孙女年纪相仿的学生们,老师们总能在第一时间融入我们的话题。每一堂教学课程、每一次上台演戏,都是那样全情投入。老师们严谨的作风、认真的治学、传神的演绎,是我们几代人极大的幸运。
近年来,老师们开始逐渐淡出舞台,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昆剧的传承教学和传播推广中去。他们的足迹遍及全国甚至远及欧美,每个昆剧院团或是昆剧社团几乎都有他们忙碌于教学、讲座、普及的身影。而上昆作为老师们的家,在这几十年间一直以人才优秀、梯队完备而享誉业界。在老师们的竭力培教和青年昆剧翘楚的戮力同心之下,谷好好、吴双、沈昳丽、黎安、余彬等“昆三班”的国家一级演员群体已成为上昆的舞台中坚。2014年5月17日至21日,在由“昆大班”“昆二班”“昆三班”“昆四班”“昆五班”共同参与的“兰馨辉耀一甲子——‘昆大班’从艺60周年系列演出活动”中,举行了昆剧《景阳钟》获中国戏曲学会奖的颁奖仪式、汇报演出及“鉴古融今·推陈出新——昆剧《景阳钟》专题研讨会”。我们用这样一种方式向老师们从艺60周年特别献礼;用这样一份荣誉展示老师们几十年的传承成果。这也是上海昆剧团继《班昭》和《长生殿》之后,第三次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和中国戏曲学会奖的“大满贯”殊荣,这是所有昆曲人的骄傲。
“传承非遗经典,续接城市文脉”——这是上昆的治团理念,也是老师们传承给我们的财富、赋予我们的使命。当我们年轻一代的管理、演出、创作团队终于完成华丽蜕变,伫立在全国昆剧领军位置,我们终于可以在老师们欣喜的夸赞和认可的目光中豪言:我们赓续起了前辈艺术家的荣耀和上昆新辉煌的使命。
现在,我们“昆三”一辈也大多年近不惑,我们也会像老师们一样,将最纯正的昆曲传承发扬光大。每一次讲座、每一场演出、每一回教学,我们都努力做到最好,也始终把老师们的无私品格、奉献精神放在心头。我相信,每一个与上昆相连的名字,都会以上昆为荣;我们也会如老师们教给我们的那样,以120分的用心,为昆曲艺术的繁荣呕心沥血,让上昆品牌历久弥新、青春永驻。
多年以来,上海昆剧团一直着重于传承与创新,潜心于出人与出戏,致力于普及与推广。我们希望将上昆打造成传承与创作的高地、昆曲人才培养的基地、学术交流的平台、昆曲爱好者的乐园。我们还要努力,把上海昆剧团打造成为以一批老艺术家为宝贵教学资源的全国昆曲传承基地,更好地服务全国,一如既往地推动经典传承。
今天,我们一同庆祝老师们从艺一甲子。我们希望,老师们可以继续以无私的帮助和信任助力我们成长蜕变;也希望,老师们可以在看到我们的表现与成绩之后老怀安慰。我们的每一点进步背后,都凝聚着你们的谆谆教导;我们的每一个荣耀辉煌,都离不开你们的悉心指导。我们由衷期待,像当初第一次迈进戏校大门、握住老师们的手掌那样,再一次与你们握手,感受血脉相传的律动,携手同心,共同迎接昆曲绚丽的明天。
(作者系上海昆剧团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