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輸入土地是香港出路

2014-06-27
来源:香港商報

   楊漢群

 

  新界東北計劃引起激烈衝突。可以預見,未來的大嶼山及其他開發計劃,都會面對同樣困局。反對者和主流建制水火不容,即使最終強行推動所有開發計劃(機會很大),香港內部只會加劇撕裂和對立,元氣大傷之餘,社會危機肯定有增無減。現在,香港急需另尋出路。

  香港之困源於土地

  香港之困,歸根究柢,一切源於土地。香港土地短缺,傳統上認為是供應少需求大所造成,故特區政府以至一般市民都以為只有不斷開發香港境內的郊野土地才能解決,遂出現不斷搶地、衝突迭起的局面。然而,在找地搶地前,或者應先弄清現時香港土地需求巨大的原因,從而想想現行的開發方式是否真的能解決問題。

  香港的土地需求,特別是住宅的土地需求,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需要住而又無樓住的人太多,這是實際居住的需求;二是流入樓市的資金過多,這是資本的需求。要解決,不外乎以政策嚴限資本投入土地和住宅(如德國等),同時必須阻截外來人口湧入。不過,政府已一再強調不會設人口上限,而無論政府、地產商,還是絕大多數小業主,都不可能接受由高地價高樓價變成低地價低樓價。

  然而嚴酷的現實是,郊野(包括郊野公園和非郊野公園)對香港的可持續發展、保護水資源(人均森林面積和人均水資源早成衡量一個地方能否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故發達國家都嚴格保護林木和水資源)等極為重要,是香港的生存命脈,絕不能破壞分毫。何況,以目前和未來的人口輸入和資本對住宅的追求,即使將整個維港填平、將郊野的每一寸土地都用來起樓,都不可能滿足需求(逼在眉睫的公共設施如垃圾堆填區和焚化爐等更屬免問)。本港土地發展已早飽和,唯一取得土地的方法,就是盡速「輸入土地」。

  境外實施「港人港地」

  土地不是一般貨物,不可能買入後運來香港,因此,輸入土地,是指通過向其他地方(如與香港相連的廣東)買地、租地,再在新的土地上建設專門服務香港公民、符合香港標準的設施,如公私房屋、學校、醫院、水電燃氣、交通網絡、偏遠荒島焚化爐(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建議)等,也就是在香港境外實施「港人港地」。

  香港有的是錢、良好的管理制度、優秀的人才,缺的是土地和發展空間,如能利用香港雄厚的資金,向鄰近地區「輸入土地」,由香港建設和管理,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增加財政收入、引入更佳建設和管理等)、香港本身,都是大好事。至於具體細節如土地使用年期、能否在境外的「港人港地」實行香港的部分法律(如衛生、交通、教育、醫療等相關法例),各方可從長計議。計劃會受港人歡迎嗎?現時已有大量港人長期在內地居住和工作,在內地成家立室者亦不斷增加,只要在新的地方有不下於香港的生活質素和保障,願意移入的港人一定越來越多。

  香港現時的局面,已成死局,內部有如困獸鬥。官方強力打壓、民間激烈抗爭,對各方都是有輸無贏。與其聽任「This city is dying」,不如想想新辦法以求突破。「輸入土地」現階段看似天馬行空,但只要方向正確,就得起步走。舊路走不下去,就要另尋新路。路,是要由人走出來的!  

[责任编辑:鄭嬋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