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寓言故事《龜兔賽跑》中,矯健快速的兔子被塑造成驕傲的丑角,小烏龜則被神化成堅持不懈的勝利者。在平凡看來,兔子縱使自傲,但起碼有自傲的資本,如果傲慢的是烏龜,豈不更讓人哭笑不得。在經濟角逐中,昔日的台灣好比兔子,在亞洲四小龍中獨領風騷,鑄就了部分民眾孤高自大的心理。但經過數十年的巨大變遷,如兔子般的台灣經濟頹廢成遲緩的烏龜,唯一不變的是心中那份自傲。
吃力不討好大陸無需再等
正是這種自傲,讓很多民眾看不清台灣的處境,以為還身處光芒四射的當年,依舊將韓國視為最大的競爭對手。事實上,韓國已非昨日阿蒙,台灣更難望其項背。只是,備受關注的「習朴會」以及年底將通過的中韓FTA,再次挑起了島內敏感而脆弱的神經。從一介草民到當局高官,從業界到學者,均對中韓FTA對台灣帶來的冲擊憂心忡忡。
用數據說話,一旦中韓FTA生效,台灣未能及時談出服貿和貨貿作為屏障,預估台灣四分之一的工業產品存在「轉單風險」,32億-85億美元訂單永久消失,恐造成大量失業,直接影響GDP下降0.23%。難怪馬英九領銜的一眾高官疾呼,不必將大陸妖魔化,刻意杯葛浪費機會,繼續內斗「斗垮台灣經濟」。
事實上,對於兩岸經合,大陸一直積極推動,并有意將市場優先向台灣開放,眾多協議政策均對台讓利。只可惜,被民粹綁架,陷入政治泥潭的台灣不懂得珍惜。這廂韓國為和大陸達成協議,在很多領域都做出犧牲,那廂台灣卻不肯為服貿承擔一丁點的冲擊和風險,令服貿、貨貿長期成為「空中樓閣」,眼睜睜看著韓國捷足先登。
正所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台灣可以猶豫不決,但大陸不能停滯不前。正如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所言,服貿對台灣是大事,但大陸不會等台灣要不要通過,而暫停跟其他國家簽署雙邊貿易等合作協議,在自由經濟全球化時代,連美國都在找適合的路,大陸也不能太慢。這是大陸官方首次清楚表達立場,是對台灣警告,更是在喚醒台灣。於情於理,台灣更需要服貿、貨貿,大陸不能一直做吃力不討好,熱臉貼冷屁股的事。
服貿,台灣經濟困境的縮影
其實,并非只有大陸對台灣失去耐心,眾多與台灣商談雙邊的經濟體,也已暫停或終止與台灣的協商。一是服貿的遭遇,讓外界看到台灣政治環境的強大阻力,與其浪費時間等待,不如加快腳步轉換談判對象。二是對於區域合作,台灣一味的索取卻不曾給予,沒有哪個國家能滿足台灣的自私,經貿協商自然難以推進。
對內動能不足,對外引援無力,當局對台灣經濟心急如焚,業者則以出走來表達失望與不滿。隨著中韓FTA逐年調降關稅,台灣產業勢必外移,有能力的企業,要麼西進大陸要麼北上韓國,借此享受產品進入大陸的低關稅,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無法布局全球的中小企業則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只能呆在島內苦苦掙扎。不管是哪種情况,對台灣造成的直接冲擊,都是產業「斷鏈」危機攀升,加上人才、技術出走,惡性循環難以控制。
因此,說中韓FTA生效是台灣經濟災難的開始,實在不為過。如今的台韓,更像是另類「龜兔賽跑」,這隻兔子腳踏實地,那隻烏龜驕傲自滿。唯今之計只有盡速通過服貿及貨貿,才能降低冲擊,否則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有多少機會可以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