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6

蘋果的故事

2014-07-17
来源:香港商报

         

  不知您注意沒有?尽管有說是3個蘋果改變了整個世界,但在說遍了桃、李、杏、梨乃至葡萄、荔枝的中國古典詩文里卻唯獨找不見蘋果的身影。倒不是古人覺得蘋果不值得吟詠,而是因為那時候根本就沒有「蘋果」--既沒有蘋果這個詞,也沒有我們今天吃的這種又大又圓甜香清脆的果實。古書上記載著一種類似於蘋果的果子叫林檎,雖然能招來很多飛禽在林中栖落,可人們卻并不怎麼吃它,只是用來薰香衣裳或放在床頭聞香味兒,想來口感并不太好吧。不過也有人講林檎就是現在那種個頭兒不大的沙果。

  元朝的時候,一種的新奇水果從西域引進元大都,嫁接在林檎樹上長出了色澤紅潤的果實。該叫它什麼呢?有人想到了佛經里提到的色丹且潤的「頻婆果」,於是就這麼叫了起來。由於是音譯,又被寫成了「平波」、「平坡」、「蘋婆」等等。當時的頻婆果非常稀罕,與金桃、玉桃一起種植在郊區的皇家苑囿里,直到明朝萬历年間,「上苑之蘋婆、西涼之葡萄、吳下之楊梅」依然都是天下名果。那時候安定門和崇文門外,專門設有兩丈多深的冰窖儲藏蘋婆果供宮廷享用。入冬之前存進去,開春之后啟冰取出來,像剛從樹上摘的一樣。

  也就是在萬历年間,農學家王象晉編纂的《群芳譜》里第一次把了蘋婆果簡寫成了「蘋果」,說它出產在北方,尤其以燕趙之地的最好。形似林檎但個頭兒要大。沒熟的時候是青綠的,熟了之后半紅半白,或者完全紅透,光亮可愛,幾步之外就能聞到香氣,吃起來口感甘松。若是不熟嚼著像棉絮,完全熟透了又沙爛得不好吃了,唯獨八九分熟的口味最好。

  康熙年間,北京的蘋果依然金貴。皇帝為了表現隆恩浩蕩在南巡途中用一盆蘋果賞賜了宿遷的河道總督。與此同時,在地球的另一頭,一個從樹上掉下來的蘋果正巧砸在了牛頓的頭上,不知不覺間世界真的要改變了……到了乾隆年間,京城里的蘋果似乎略微放下了些身段兒。當時的價格比南方來的橙子和柑橘略低,但要高於梨、桃、李、杏、柿、石榴等其他本地水果。雍容華貴的蘋果,不僅皮薄味兒甜,而且讓人聯想起平安吉祥、太平盛世等等好詞兒,於是成了宴席上必備的四鮮果之首,淡淡的餘香至今留存在相聲《滿漢全席》里。

  然而,很多人想不到的是,我們今天市場上常見的本地蘋果,卻并不是康乾盛世時的北京蘋果,而是來源於遙遠的太平洋彼岸的三藩市。19世紀中葉,有位愛好園藝的美國牧師倪維思先生來到山東烟台,他在傳教的同時開辟了示範農場,引進了果大瓤脆、皮紅肉硬的三藩市蘋果品種加以培植。這種蘋果雖沒有中國土生蘋果氣味清香,但卻產量高、易儲藏,很快被當地農民接受并推廣種植,命名為金山蘋果。20世紀初,又與本地蘋果嫁接出了日后享譽中外的品種青香蕉,不僅讓烟台成了著名的蘋果之都,也促使蘋果廣泛種植於中國北方的大地上,成為這一地區最大眾化水果。

  至於人們穿著蘋果牌牛仔褲啃蛇果,用蘋果手機拍澳洲青蘋的事,那又是后話了。

  京城文人

[责任编辑:劉宇婷]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