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4

苗家銀飾 穿在身上的民族史詩

2014-07-17
来源:香港商报

         

     在貴州黔東南清水江畔,苗族服飾不下200種,是國內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域,苗族服飾以其精湛的工藝、絢麗的色彩、繁多的款式、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苗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被譽為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詩。每逢苗族重大節日,苗族少女身著色彩豔麗的刺繡服飾,渾身上下挂滿各種銀飾,重逾二十斤,漫步微風中,叮當作響,胸前一片銀光,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苗鄉往事和神秘的民族史詩,令人心醉神迷……香港商報記者黃慶松

  苗族佩銀飾千年歷史

  5000年前苗族的祖先生活在長江、黃河流域一帶,后來由於苗族蚩尤部落和黃帝部落在戰爭中苗民戰敗,因此苗族部落只得顛沛流離,不斷朝南遷移。在漫長的遷移史中,苗族遺失了自己的文字,苗族先民只得通過山歌、口傳、服裝上的刺繡、銀飾圖案來傳承自己的歷史文化。據稱,苗族祖先在遷徙中「運糧運銀」和「木材貿易」,積累了大量白銀財富,為打制大量銀飾品打下了基礎。苗族佩戴銀飾已有1000多年的悠久歷史,銀飾是盛裝不可缺乏的裝飾物。苗族銀飾以大為美、以重為美、以多為美。僅頭飾、手飾、身飾、衣帽飾四大類,就有40餘個品種,再加上每個品種還存在式樣和紋樣變化,具體款式實則難計其數。苗族人沒有文字,一件小小的飾品,不僅僅是純粹的工藝品,上面的圖案,是苗族文化和歷史的載體,記載著這個民族的傳說和史詩。「僅從外觀上看,不少外地人認為苗家銀飾中的大銀角是牛角的形狀。其實一些苗族學者,更願意把他解讀為月亮的形狀。因苗族崇拜月亮神,每一次披戴銀飾都是一次月亮之祭;另外,銀角對接中央有一圓形浮雕太陽紋或團花,太陽圖案上邊插有銀片呈扇形放射狀,象徵初升的太陽,光芒四射。這樣的苗家銀角其實也暗藏著『日月爭輝、陰陽調和』的寓意。」雷山縣苗族銀飾刺繡博物館館長楊正超介紹說。因苗族人沒有文字,一些學者對苗族人崇尚佩戴銀飾的原因也是眾說紛紜,除了美化服飾外,苗族常年遷徙,漂泊不定,所以他們喜歡把所有的財富隨身戴在身上,人走則家隨;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苗族人認為銀飾可以避邪,還能去毒,防止瘟疫;還有一種說法是,苗族社會崇尚男女平等,苗族女兒在出嫁時,在當地每個苗族家庭戶主,都會窮盡財力,為女兒打制一身精美的銀飾,裝飾在服裝上,誰家姑娘身上的銀飾越多越重,就顯示出這家越富有。

  打造銀飾傳男不傳女

  苗族銀飾種類繁多,因服飾各异而不盡相同。男飾較簡單,女飾則花樣百出,「雙鳳同栖」、「錦鸡高鳴」等造型的发簪非常傳神。苗族各處的服飾各有不同,苗族少女盛裝時,戴的銀角是各類苗族銀角中最大的,寬約85厘米,高約80厘米,飾件高度超過佩戴者身高的一半,角上鏨有精緻的圖案,線條明快,古風撲面,堪稱一絕。而要說最重的銀飾,還是台江這里拔得頭籌,這里的苗族姑娘銀衣盛裝時,全身和頭上佩戴的銀飾總計可以重達10多公斤。苗家女孩的絕活兒是刺繡和歌舞。苗族服飾藝術不僅有盛裝和便裝的不同,而且還有較大的地區差別。尽管如此,它們往往都保持著苗族獨特的傳統款式,即苗族婦女穿長短不一的百褶裙,圖案花紋各式各樣,多刺繡、織錦、蠟染裝飾,衣裙的顏色主要是紅、黑、白、黃、藍5種,基本保持著先民「三苗」、「好五色衣服」的傳統。苗族婦女盛裝的制作很費工夫,一套衣裙的制作需要幾年的時間,特別是挑花、繡花盛裝,全套配齊往往要七八年。一個苗族女孩出生后,她的母親就會為她繡一套盛裝,這套衣服只有在重大的節日或者出嫁的時候才穿。而苗家女子到了老年之時則會把自己的衣服傳給小輩,或是將衣服上的銀飾拆下來送給小輩,就是這樣一代代的飛針走線,傳承了苗族獨特的服飾文化和歷史。苗族的男人有兩門絕活兒,一是修建吊腳樓,二是打造銀飾。很多孩子不到10歲就隨父輩學習打造銀飾,不到成年就已成了手藝精湛的銀匠。苗族人制銀的手藝,傳男不傳女,家中只有男丁懂得怎樣鑄造銀飾,而且每家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工藝。單獨打制一套銀帽(鳳冠),要經過熔、壓、刻、鏤等20幾道甚至30幾道工序才能完成。在苗家,原本毫無特色的銀條,在銀匠手里幻化成神氣的龍、飛舞的鳳,可謂是巧奪天工。在體積不大的鳳冠架上銲接上銀花、銀雀、銀蝴蝶、銀鈴等飾物,少則幾十件,多則幾百件,重約1580克。而且,銀飾造型本身對銀匠的手工技術要求極嚴,而鏨刻的圖案沒有任何範本,工藝的精細靠的就是心中有圖、手中有數,非個中高手很難完成。

 

[责任编辑:劉宇婷]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