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4

文物背后的故事--《蹴鞠圖軸》

2014-07-18
来源:香港商报

   

     《蹴鞠圖軸》作於乾隆二十年即1755年,畫家黃慎已69歲。所繪的是宋太祖與宋太宗、宰相趙普以及大臣內侍玩蹴鞠的場面。人物用筆細勁削力,頓挫自如,有草行之意。

  蹴鞠是宋代初年軍隊中十分受歡迎的娛樂活動,開國皇帝和貴族都十分喜愛。在這幅作品中,趙匡胤等人正在用白打(現在人們通常稱之為「花式足球」)的方式蹴鞠。《武林舊事》中記載,宋代除了官家有蹴鞠專業藝人外,民間也有蹴鞠藝人表演。

  蹴鞠在宋代獲得了極大的發展。高俅因踢球而發跡,告訴了我們這樣兩件事:一是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貴族是喜愛踢球的,有些人本身愛踢球,有些人愛看踢球。宋徽宗趙佶是個足球迷,他看了宮女踢足球后寫詩道:「韶光婉媚屬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爭蹴鞠,兩朋庭際再輸贏。」《文獻通考》介紹:「宋女弟子隊153人,衣四色,繡羅寬衫,繫錦帶,踢繡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

  宋代制球工藝比唐代又有提高,球殼從八片尖皮發展為「十二片香皮砌成」。原料是「熟硝黃革,實料輕裁」。工藝是「密砌縫成,不露線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二兩」。足球規格要「碎湊十分圓」。這樣做成的球當然品質是很高了。當時手工作坊制作的球,已有四十個不同的品種,每個品種各有自己的優缺點。制球工藝的改進,促進了踢球技術的發展;而制球手工業的發展又反映了社會需求量的增加。

[责任编辑:劉宇婷]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