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4

泥塑:用泥土傳承千年藝術

2014-08-04
来源:香港商报

      

         

  一塊普通的泥巴,在泥塑藝人手中卻能變成講述歷史、風土人情的載體。泥塑,俗稱「彩塑」、「泥玩」,作為歷史悠久的手工藝術形式,它表現了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表現了他們的生活生產,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徵和鄉土氣息。泥塑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天津的「泥人張」,「泥人張」彩塑只須和人對面坐談,捧土於手,不動聲色,瞬息而成,面目徑寸,不僅形神畢肖,且栩栩如生。

  漢代泥塑成為陪葬品

  中國泥塑藝術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處發現。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豬、陶羊時間約為6千至7千年前;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豬、泥羊頭時間約為7千年前,可以確認是人類早期手工捏制的藝術品。

  泥塑藝術發展到漢代已成為重要的藝術品種,考古工作者從兩漢墓葬中發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為數眾多的陶俑、陶獸、陶馬車、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漢代先民認為亡靈如人生在世,同樣有物質生活的需求。因此喪葬習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這在客觀上為泥塑的發展和演變起了推動作用。

  兩漢以后,隨著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動,社會上的道觀、佛寺、廟堂興起,直接促進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藝術的發展。

  「泥人張」彩塑惟妙惟肖

  到了唐代,泥塑藝術達到了頂峰。被譽為雕塑聖手的楊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他與吳道子同師張僧繇,道子學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毀筆硯,奮發專攻塑,終成名家。為當世人稱赞:「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

  泥塑藝術發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題材的大型佛像繼續繁榮,小型泥塑玩具也發展起來。有許多人專門從事泥人制作,作為商品出售。北宋時東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樂」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僅平民百姓買回去「乞巧」,達官貴人也要在七夕期間買回去供奉玩耍。

  民間藝人用天然的或廉價的材料,能夠做出精美小巧的工藝品,博得民眾的喜受。在明清以后,民間彩塑贏得了老百姓的青睞,其中最著名的是天津的「泥人張」和無錫的惠山泥人。泥人張始於清道光年間,創始人張明山。它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造自己的風格,其作品取材廣泛,塑造人物生動,塑與繪的結合使作品更具生命力。「泥人張」彩塑只須和人對面坐談,捧土於手,不動聲色,瞬息而成,面目徑寸,不僅形神畢肖,且栩栩如生。

  「兔子王」泥塑深入人心

  泥塑的種類很多,其中包括山寺廟神像如大明湖「北極閣」神像,靈岩寺一山門「金剛,力士」,千佛山神像,博山「白石洞」十六尊神像,還有泥玩具供奉品「兔子王」。

  關於兔子王的來歷,有這樣一則傳說,早時濟南地下百十個泉眼,不知怎的突然冒出臭泥湯,許多百姓因而生瘡害病。廣寒宮的玉兔得知后,含著一大串藥餅兒從雲彩中鑽出來,落在濟南的一條巷子里,想如何將藥尽快分給百姓,急然聽到水聲,於是它靈機一動,把藥餅塞進一個泉眼兒中,泉水立刻變得清澈甘洌,到處流淌,一夜之間流遍了濟南全城。那些害病的人喝到泉水后馬上就痊癒了。為了紀念救助全城百姓性命的白玉兔,以后每逢到了八月十五這一天,家家戶戶便供奉泥塑的「兔神」,即「兔子王」。

  據史載,最早的兔子王是依照玉兔形象「白堊其身,位環臂,臂有提線,牽線則雙臂上下行動,形如搗藥」。后來,民間的手工藝人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在制作中寄託他們的願望和審美情趣,而且集戲劇性、風格性、人物性於一體的工藝品,具有十幾個品種,大小三十多個樣式。近代由於歷史原因,泥塑曾被作為「四舊」被破除,民間藝人們紛紛將制作模具搗毀殆盡。泥塑藝術的發展曾一度停滯不前。改革開放后,泥塑藝術重新煥發生機,不過和許多民間技藝一樣,泥塑的傳承依然面臨著不少困難。

 

[责任编辑:劉宇婷]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