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4

大千廣記:無聲的戲劇語言-扇語

2014-08-04
来源:香港商报

   

  「有風不動無風動,不動無風動有風。」這是廣泛流傳於民間的關於扇子的謎語。扇子不僅是取涼工具、裝飾用具,而且是舞台表演藝術中的道具。無論舞蹈、戲劇,還是曲藝表演,許多場合、情節都離不開扇子;評書演員以及過去的相聲演員,手里常拿一把折扇,目的是為了烘託人物的性格。在中國舞台藝術中,團扇為大家閨秀所用;蒲扇為農婦、僕婦、媒婆、轎夫所用;而陰陽扇則是類似於「李慧娘」式人物的專用品;英俊小生拿把書畫折扇,顯得文雅瀟灑;大花臉李逵搖動大折扇,威武中又有幾分斯文;戲劇中的濟公執一把破蒲扇以顯示其身份;帝王、王妃出場則常用宮扇作儀仗,有「敝風日」、「示威儀」之意,顯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用不同的扇子,以不同的拿法、扇法通常可以區分不同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在傳統戲劇表演中,折扇用得最多。其中生、旦、净、丑都將扇子派上了用場。不少戲中的情節還直接與扇子有關。如《秦香蓮》中王延齡在陳世美不認香蓮之后,就把自己的折扇交給香蓮,要她去開封府告狀。小生戲中,還專有「扇子生」這一行,一般都是扮相為知書達理、文質彬彬的儒雅書生。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演戲,十分講究「扇子功」。他在《貴妃醉酒》一戲中,藉助一柄折疊扇,把楊貴妃的婀娜醉態表演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評彈藝人除了用扇子扮演角色外,還用它來代替各種道具,譬如折扇,在表演武打場面時,可以當做刀、槍、劍、戟等兵器,在評彈《林海雪原》里,說到楊子榮打虎上山時,先以扇子當馬鞭,后將扇子當匕首,一柄扇子應用多端。另外,將扇折攏揮動,可充當毛筆;把扇打開,則可當做書信來讀;枕在腦后可當枕頭;遮蓋在頭上可當傘使用;托在頸項邊可當長枷;扛在肩上可作轎杠或扁擔;放在手中可充當禮物贈送;手捏扇邊,可比劃鷹等飛禽的滑翔、俯冲動作。扇子的巧妙運用真是瞬息萬變、其妙無窮。除羽扇、折扇外,宮廷戲里的皇后、妃子出場時宮女所執掌的是龍鳳扇;而芭蕉扇等則在神話戲中較為多見,如《火燄山》里的鐵扇公主、《八仙過海》里的漢鍾離所執的就是芭蕉扇。圓形的破芭蕉扇,多為丑角所用,如《趙家樓》里的濟公、《掃秦》中的瘋僧、《戲迷傳》里的伍音等,圓形的破芭蕉扇主要用來表現人物的詼諧和滑稽。扇子在平常人手中或許是無足輕重的,但是在舞台上,它對於戲劇情節的發展,舞台人物的性格塑造卻起著不可缺少的輔助作用。無怪乎,人們將舞台上的扇子比喻為無聲的戲曲語言。

[责任编辑:劉宇婷]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