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0

城隍文化回归羊城

2014-08-25
来源:香港商报

   城隍文化回归羊城

  粤地城隍650百年
 
  上周,广州都城隍庙恢复了在羊城中断近百年的城隍圣诞庆典活动。担任住持的车高飞道长告诉本报记者,城隍是神话中守卫城池的神,周代腊祭八神中的「水墉」就是城隍神的前身。后来,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后,城隍便逐渐从单纯的城池守护神,演化为护国安民、惩恶扬善并管领阴间亡魂的神明,其信仰以及所衍生出来的各种的习俗,有着极其深厚的城市文化内涵。香港商报记者 杜洁菡
 
  农历七月二十四日,即新历8月19日,是广州城隍诞辰。此前一天晚上,广州都城隍庙正门前便上演了四幕神功戏,并於城隍诞正日举办了城隍朝科,以及恢复打底气、拜头炷香、公共义诊、派斋面等传统庆贺城隍圣诞的民俗活动。
 
  庆典传统中断近百年
 
  广州都城隍庙住持车高飞道长表示:「在传统社会,城隍庙都会在城隍诞举行科仪及请戏班演戏酬神。但自从1920年广州城隍庙遭遇拆庙建街后,城隍诞就从当地人的民俗生活中消失了。农历七月二十四日的城隍诞,是过去近百年来的首次城隍诞;前一夜上演的神功戏,也是1949年以来在广州城内的首度重演,有《八仙贺寿》《独唱红鸾喜》《七月七日长生殿》和《海瑞碎舆辇》等折子戏。打地气则是旧时广州地区的一种民俗风气,在城隍诞前一天晚上,人们相信躺在庙里的地面上能够与城隍爷更接近,可得他庇佑身体健康,此时许下的许愿也更容易灵验。」
 
  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参加,曾经冷落多年的城隍庙渐渐凝聚了以往的人气。

  一庙三城隍
 
  实际上,这间位於广州越秀区的城隍庙大有来头。它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是明清时岭南最大城隍庙,在清雍正年间更被皇帝批准升格为可接受省级官员拜谒的「都城隍庙」。
 
  「当时有一年广州大旱,城隍庙举办了求雨的法会,次日便大降甘霖,时任广东观风使的焦祈年於是奏请雍正帝,将广州府城隍升格为管辖全省的『都城隍庙』,建筑规模宏伟。」车道长告诉记者,目前中国已知的都城隍庙有5座,分别在北京、西安、山西长治、台湾新竹以及广州。
 
  遗憾的是,民国初年孙科大修马路,都城隍庙大部分建筑被拆除,再后来则是长达数十年被徵用为工厂;直到2010年10月31日才修缮一新,重新开放。重修的广州都城隍庙大殿里供奉着南汉国建立者刘龑、清官海瑞和杨淑山三尊城隍爷像,两旁是精美的壁画《开天辟地神仙卷》,共绘了132位神仙,成为新的羊城一景。
 
  曾经的城市救星
 
  中国古代的城市,一半用土筑城墙,四周挖有护城的堑壕。因此,在《辞海》里,「城」是指挖土筑起的高墙,「隍」是指没有水的护城壕,而「城隍」则被解释为「护城河」之意。古时人们认为与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灵护佑,於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    正史中有据可查的祭祀城隍神记载,最早可见於《北齐书狺慕容俨传》,里面提到南梁大将侯填和任约率兵攻打郢城(今湖北江陵县北),北齐守将慕容俨镇守郢城,「城守孤悬,众情危惧,俨导以忠义,又悦以安之。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於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这表明在南北朝时已有城隍庙。地方志中记载城隍庙出现的时期更早,明代嘉靖《太平府志》就有文曰:「城隍庙在府城流坊,赤乌二年创建。」太平府,今芜湖;赤乌是三国时吴国孙权的年号,若此记载可信,则说明三国时已有城隍庙了。
 
  唐以后,城隍的祭祀已相当普遍,包括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等文人雅士,都曾撰写《祭城隍文》。随着城隍在民间影响日盛,道教也将城隍神纳入自己的神灵体系。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编纂的《道门科范大全集》中就有在斋蘸请神仪式中开列城隍的法位的记载。此后,城隍神渐成为道教遵奉的主要冥界神灵之一,许多法事活动都要请城隍神到场。
 
  以信仰使人知畏而绝妄为
 
  「城隍在早期是以城池为象徵的自然神。大约到宋代才开始『人格化』,如北京以明嘉靖年间弹劾严嵩被害的杨椒山为城隍神,他也是广州城隍神;苏州则是以战国时楚国公室大臣春申君黄歇为当地城隍神……这些历史人物都是贤臣或护城有功的名将,所以在死后能得到他们的祭祀。」车高飞道长说。
 
  同样也是从宋代开始,城隍爷被并列入国家祀典,朝廷规定,新官到任三日内必须至城隍庙斋宿,一是要向城隍发誓「忠君爱民」,二是要在梦中请教境内是否有悬而未决的冤案,之后才能走马上任。自此,城隍从单纯的一州一县的地方守护神,逐渐演化为护国安民、惩恶扬善并管领阴间亡魂的举国崇奉的神系。
 
  这种制度被明太祖朱元璋进一步强化:他一登基就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四等,岁时祭祀,分别由皇帝及府州县守令主之。他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他的儿子朱棣也赞同设城隍庙「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
 
  承载世俗礼教精神慧命
 
  由於城隍神是由清官名臣担任,他们身上折射出善恶报应及忠良孝悌等道德观念,因此,城隍庙自然也就承担起教化功能。各地城隍庙往往有各种警世楹联,如「善来此地心不愧,恶过吾门胆自寒」,「阳世奸雄积善作恶皆由己,阴曹地府古往今来放过谁」,其教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此外,在城隍巡城的传统庙会中,有文武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随行,鸣锣开道、鼓乐齐鸣,所到之处民众设香上贡、祈求护佑,而这也是对为非作歹者一种有效的震慑。
 
  「城隍信仰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城隍庙又大多地处城市中心,故各地城隍庙往往香火旺盛、信众如潮。由此而兴起的庙会,往往会成为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中心,从而汇集了各种地方戏曲和民间工艺。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城隍庙在承载当地世俗礼教精神慧命的同时,往往又继承了当地最原生态的文化传统,从而成为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之灵魂所在。」车高飞道长说。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