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7

黃河古象 馱載著隴東滄海變桑田的畫卷

2014-11-03
来源:香港商報

  1973年1月,在甘肅合水縣板橋公社穆旗大隊的馬蓮河畔發掘出的一具黃河古象化石,改寫了隴東地區的遠古史。據科學家判斷,這是地球上早已滅絕的一種劍齒象,生活在第四紀更新世早期,距今250萬年左右。黃河古象骨架能夠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史上是罕見,它的發掘也因此而躋身20世紀甘肅十大文化盛事。

  四十年前的幸運相遇

  黃河古象的「出世」,要追溯到40年前的1973年。當時,合水縣糧食局局長姜登泮受命擔任縣板橋公社豁口水電站籌建總指揮,每天帶著一幫人到馬蓮河畔去修建水電站。1月20日下午,工地上突然變得鬧哄哄起來,有人高喊挖出龍骨,有人懷里抱著東西向村里奔跑……姜指揮立即奔向出事地點,制止哄搶行為。碗口粗壯既像石頭又像骨頭的化石,究竟是什麼東西?他果斷地組織人保護現場及收回被哄搶的龍骨,并指派兩個民兵拿著一截化石,趕往30多里外的合水縣城,向文化館報告情況。

  縣文化館的工作人員許俊臣次日清晨便趕到工地,他初步推斷這是一個未知的古生物化石,隨后便趕去向縣領導匯報工作,具體提出三條建議:一責成河口工地和穆旗生產隊嚴加保護現場;二對民工挖回的「龍骨」全部予以收回;三即刻電告省文化廳,匯報情況。此方案當即得到縣領導的首肯。

  3月10日,甘肅省博物館謝俊義先生、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谷祖剛先生一同來到合水,與許俊臣組成勘察組進行實地勘察,認定發掘物是一頭大象化石。為了確保化石安全出土,縣公安局派出專人值勤守護工地,勘察組則是電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希望能夠派專家來進行發掘。

  4月5日,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趙聚發、甘肅省博物館謝俊義、慶陽地區文化館韓天保、合水縣文化館許俊臣在合水匯合,成立黃河象考古發掘小組。43天奮戰之后,他們將采集到的大象化石裝進12個大箱子運往北京,交給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進行修復、復原和裝架固定工作。復原后的古象高4米,長8米,門齒長3.03米。因為出土於黃河流域,故定名「黃河象」。1974年10月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展出。

  經過鄭紹華、黃萬波、宗冠福、黃學詩、謝俊義、谷祖剛等專家一年的研究整理,科學出版社專門出版了發掘報告《黃河象》。科學家研究認定黃河象距今200萬年至250萬年,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唯一一頭個體最大、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大象化石,也是人們了解甘肅地區古地理、古氣候的珍貴資料,是中國古生物發掘的重要成果之一。

  黃河象深陷泥潭之謎

  黃河象屬長鼻真象科劍齒象類,全部骨骼集中保存在12平方米的範圍之內,各個部位彼此關聯,仍然保持大象生前飲水的半立姿態,是一頭老年公象。

  科學家推想250萬年前的合水地區屬亞熱帶乾旱性草原氣候,氣候炎熱,雨量充足,稀樹之中水草茂盛,是古脊椎動物的生存樂園。鴕鳥在奔跑,犀牛在角斗,三趾馬在漫步。一個碧空萬里日子,一群黃河象在一頭老年公象帶領下,來河邊飲水,老象最先到達,一不小心陷進河底的淤泥,龐大的身體越陷越深,最終走向死亡。

  上世紀90年代,甘肅和政縣境內曾發掘出大量距今250萬年前后的古生物化石,有虎、驢、馬、羊等,現存甘肅和政縣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這些發現再次證明,今天的甘肅在遠古時代曾經是水草豐美的熱帶大草原。

  古生物發掘的偉大成就

  黃河古象的發現不僅為古生物學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而且對探討隴東黃土高原形成前后的生態環境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慶陽地區的遠古年代,與黃河古象一起生息繁衍的動物除劍齒象、平額象等生活在炎熱潮濕環境中的長鼻類動物外,還有喜水的鱉類。黃河古象出土前后,慶陽地區不僅發現了與黃河古象同時期的駝鳥、雙峰駱駝、長鼻三趾馬、原脊象、鼢鼠和羚羊化石,還發現了白堊紀(120萬年前)的魚、原始牛、披毛犀、鬣狗和中國罕見的翼龍(環江翼龍)等古動物化石,以及適宜潮濕環境的莎草植物、適宜乾旱的蒿屬植物和見於亞熱帶的櫟屬植物標本。依據這些動物化石標本、植物化石標本和黃河古象的地層與環境,可以勾畫出一幅絢爛神奇的隴東古生物化石畫卷。(漆子揚,甘肅省政府文史研究館研究員;袁永朋,甘肅省政府文史研究館辦公室主任)

  隴東:從汪洋到黃土高原

  古生代的隴東一片汪洋,三迭紀部分地方隆升為陸地;經白堊紀的地殼上升,到第三紀一個廣闊平坦的剝蝕面便出現了。

  第四紀更新世早期的隴東森林茂密、氣候炎熱、沼澤密布,黃河古象和它的同伴就生活在這片大草原。第四紀的大風把黃土和巖石風化物搬運到這里的河谷、斜坡和原野,在地貌內應力的作用下又將黃土堆積的低平盆地抬升起來,自全新世開始,隨著氣候的變化和黃土高原的解體,這個大草原逐漸改變了原有的姿容,經更新世以來雨水的侵蝕、河流的切割,至下更新世馬蘭黃土沉積覆蓋,於是便出現了一個表面完整的黃土高原,這便是今天稱為隴東的慶陽。

  漆子揚 袁永朋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