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0

六大理財產品恐被“召回” 投資者必須警惕

2014-11-07
来源:和訊網

  [摘要]理財產品的風險大多只能事前防范,由于合約的關系,以及消息的不對稱,等到官方公布消息要被“召回”可就來不及了。

  iPhone6 Plus“彎曲門”事件未平,又有消息顯示iPhone6 Plus會頻繁死機而將面臨“召回”。雖然蘋果公司已經辟謠,但是連蘋果六都出問題,生活中的我們更加需要警醒。嘉豐瑞德理財師提醒大家,理財產品的風險大多只能事前防范,由于合約的關系,以及消息的不對稱,等到官方公布消息要被“召回”可就來不及了,而且金融產品虧了錢,也談不了“召回”。那么,哪些理財產品有危險,我們應當注意呢?嘉豐瑞德理財師為大家盤點了以下六類:

  一、產品的風險預計遠小于實際的

  有很多金融機構為了強調預期收益率,往往會弱化風險。而且會以過往業績(并非所有場合下過往業績都為真,有可能在會計上利用某一筆款項的延誤而有意識地高估利潤率)來有意地誤導投資者,這類產品我們就要具體結合市場形勢和投資標的來判斷產品的實際風險了。

  二、作明文收益承諾的

  銀監會和證監會等金融機構明文規定,在產品說明書中不得約定承諾收益率。因為金融產品普遍處在動蕩的環境下,連債券都有理論上的政府破產風險。所以但凡明文約定了收益率的都是不合規的理財產品,哪怕是白紙黑字的約定也是無效的,投資者可以隨時舉報。當然,也有可能金融機構會有意識地混淆分紅和利息的概念,現金支付比率和收益率是完全不一樣的兩種概念,投資者切莫搞混。

  三、有“巨額贖回”風險的

  有很多的理財產品都規定不可以在短時間內大額贖回。這也就意味著即便投資者覺察除了機構跑路等風險,也不能及時地作出補救。拒絕“巨額贖回”也無可否非,銀行都要求取大額的現金需要提前預約,為的就是保證資金的流動性。但是也有不少金融機構鉆這個空子,一般來說會規定取超過前一日凈資產的30%以上為大額贖回。如果一旦市場有變動,很難作出最及時的反應。

  四、權利義務約定不平等的

  這個現象也十分普遍。最常見的就是銀行有提前終止理財計劃的權利,但是投資者并沒有提前贖回的權利。另外,還有的金融機構規定投資者必須按時打款或續投續保,如果一旦相差了約定的時日,就會想盡辦法苛扣利息,但是到了約定的發放紅利的日子,機構方面卻拖延打款的時間,或者是不對投資者作明確的打款告知。再或者,投資者需要披露自己的投資狀況,而機構對資金的操作卻不規范不透明,這些都是權利義務的不平等。

  五、夸大宣傳的

  在今年的理財金融博覽會上,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少的展商都打出了橫幅,上書收益率超過80%乃至300%,對于嘉豐瑞德普遍又客觀的10%-30%的年化收益率預計,有不少投資者在一開始的時候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嘉豐瑞德理財師走訪之后,發現他們第一沒有具體的盈利模式,第二沒有具體的操作流程,并且80%和300%的收益是在什么時間內一概閉口不提,也不提示最大的風險值。雖說現在的投資者由于不具備專業的金融知識,急功近利,不寫高收益就不會引起他們的注意,但是身為金融機構從業人員,我們的目標之一是培養投資者正確的理財意識,而非一味地迎合。夸大宣傳破壞的是整個市場和投資者之間的信任度,也是最應當“召回”的。

  六、爭奪了保證金賬戶的金額的

  比方說有的銀行推出了理財產品,收益率非常高,吸引了大批股票中的閑置資金和一些銀行的基本存款。久而久之所有的銀行都爭相效仿,保證金賬戶和風險儲備金里的賬戶也都進去了。但是這個市場總歸會有風險保證金是必須存在的,即使面臨虧損和貶值的危險。這些理財產品在短期看問題不大,但是長期看卻會對市場造成不小的損害。嘉豐瑞德一向主張安全穩健的投資風格,所以此類看似安全的理財產品,也不能完全取代銀行存款,更不能動用個人自己的保證金。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