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前任一些總統相比,奧巴馬政治意識形態色彩不算強烈,他在競選階段就由被界定為實用主義者,民主黨智囊團這些年沒有理論建樹。』
美國中期選舉,共和黨人在國會參議院“淨賺”6個席位以上,由佔據少數席位轉而佔據多數,同時在眾議院保持多數,從而可以在國會即立法體系內說一不二。
這情形,最難消受者,是民主黨籍總統貝拉克·奧巴馬,作為行政體系首腦今後兩年任期內面臨尷尬,不得不時時、事事面臨國會與他分庭抗禮。這情形,相當大程度在意料之中。
奧巴馬是美國第一位非洲裔總統,就事論事已經創造歷史。只是,在2008年競選階段,他展示口才、人氣、號召力之際,也顯現出一種傾向:自信,甚至迷信,以為言辭就是實力,能夠打動多數民眾,幫他消解阻力,推進“變革”。
2009年初上任,奧巴馬和民主黨籍國會議員強勢變革醫療保險體系。競選期間和第一屆總統任期內,美國掙扎著脫離金融以及經濟危機泥沼,民眾對變革、對總統寄予厚望,遠不止醫療保險改革以及結束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只是,過高期望往往意味著過多失望。
共和黨人指認民主黨籍總統“極端”,而共和黨處於美國政治譜系另一端,自身走向極端,以“茶党”為先鋒,以對抗為手段。後果是,政壇兩極化,社會兩極化,民意兩極化。
一位華人政壇活躍人士,歷年力圖保持中立,幫助兩黨候選人籌集資金、組織競選班底、設計競選文案、爭取選民支持。幾個月前,他接到電話,來自共和黨某人,指認他“極端”;稍後,他又接到電話,來自民主黨某人,同樣指認他“極端”。他自述,接到第一個電話,他有些許“反省”;接到第二個電話,他反而“釋然”。他認定,電話來自兩黨極端人士,反證他自己是溫和中間派,所作所為沒有錯。
兩極化的後果是,任何一個政黨內,極端人士趨向更極端,溫和人士面臨黨內和黨外夾擊。
其實,與前任一些總統相比,如民主黨人比爾·克林頓和共和黨人喬治·布希,奧巴馬政治意識形態色彩不算強烈,他在競選階段就由學者們界定為實用主義者,民主黨智囊團這些年沒有任何理論建樹。
幾個星期前,奧巴馬接受《紐約客》雜誌專訪,提及對一些種族政策的態度,他說認同最高法院某位卸任大法官的見解,而那位大法官是由已故共和黨籍總統羅奈爾得·雷根任命,自願退休後在某個州成為共和黨領袖。
雷根當政那些年,20世紀80年代,美國國內兩黨對立程度遠不如現在;意識形態對立,更多針對國外,體現在東西方陣營之間。那個年代,奧巴馬是學生,估計正在練口才、長自信。
言辭的力量,是他初次競選總統時所作演講給人留下的印象。當政6年後,這種力量徹底失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