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新清明上河圖”諷刺了誰

2014-11-25
来源:華商報

  “我爸是李剛”、“城管打人”、“征爹求包養”等劇情取代了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和繁榮集市,日前,這幅25米長的“新清明上河圖”在網絡上“火了”。創作者戴翔表示,他並非有意拼接社會“黑暗面”,而是想以這種方式引發思考並推動社會進步。(11月24日《南方都市報》)

  借用《清明上河圖》的原本,將當代社會中一些熱點事件簡單地拼接在上面,再加上古裝和汽車的穿越混搭,這種“集醜”式的藝術手法並不算高明,甚至可以說是簡單粗暴。但就是這樣的一種藝術形式,卻取得了極大的輿論效果,吸引住了公眾的眼球,讓公眾會心一笑,再引發些許對現實醜態的思考。

  可是,筆者還是忍不住想問一句,這只不過是調侃式的“山寨”作品,來自其他的、常規的、主流的文學與藝術的批判去哪了?任何時代,文藝都是社會的兩個車輪,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醜,只有這樣,社會才能進步,文明才能發展。可以說,正是由於主流文藝批判的缺位,才導致了這樣一幅山寨的清明上河圖喧賓奪主,火了起來。

  在當下最火、絕對霸占了絕大多數閱讀人群的網絡文學裏,除了虛無縹緲的玄幻仙俠、打打殺殺,就是霸道總裁、貼身校草之類膚淺的小情小愛。就是在江河日下的傳統文學作品裏,那種對現實的批判和思考的味道,也越發稀薄,難以嗅到。

  是的,公眾需要這種消遣式的精神消費,但如果整個時代都沉浸在這種小我的抒情當中,那么,社會的陰暗面,就會久久得不到文藝的陽光照射,生活在陰暗面的百姓,就無法通過文藝的渠道,來表達訴求、改變生存狀態。

  因此,我們在被這幅“新清明上河圖”逗樂的同時,不妨從側面反思,文藝的大我情懷,我們要重新找回來;社會中應有的批判精神,應該成為常態。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