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企業家越來越關注及踐行慈善事業,但是,他們對「慈善」也有不少困惑,有的企業家是因為企業做大了而「被慈善」,有的企業家是善事沒少做,卻沒有得到相應的社會認可,由此對何為慈善、如何做好慈善感到困惑。
濟群法師在講座中專門探討了「慈善的本質」。他指出,佛教中的「慈悲」是兩個概念的集合,慈是給予人快樂,悲是使人離苦;其「進階版」就是大慈大悲,即關愛的對象不局限於人類,不僅是為了迷惑的生命得到覺醒,更是要使大千世界、一切眾生都能離苦得樂。這一點,與儒家所說的「仁愛」、基督教所說的「博愛」是相似的,都是要求人們不僅愛自己的家人、熟人,也要愛世界上更多的人。博愛是慈善事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抱持一顆慈悲大愛之心,在看到眾生痛苦時,仍能沒有其他任何期待地幫助他、關愛他,那就是一種真正的慈悲。如果做善事的發心不是來自於慈悲,而是偏向於外在的滿足感,那就會生出一些副作用,例如光環、榮譽得不到滿足,便會心生失落。
那麼,慈悲大愛與個人有什麼關系呢?濟群法師說,大慈大悲和智慧一樣,都是成就活菩薩的品質。企業家可以通過慈善行為來完成慈悲心的修行,因為,所有的災難都來自於我執,所有的功德都來自於利他。一個人若能把對自己的在乎轉向對眾生的在乎,便可以克服內心的貪婪、吝嗇,消除人際的冷漠、隔閡、對立,成就圓滿智慧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