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8

網絡文學的城里城外

2014-11-17
来源:香港商报

  對熱愛寫作的人而言,當下正是一個黃金時代。一方面,藉助網絡的開放性,任何有想法、有創意的人都可以把故事講出來,沒有題材的限制,沒有水平線的標準,突破幾千年來被文學精英們壟斷的話語權變得不那麼難了;另一方面,寫作致富的可能性充分展現——早前在浙江舉行的首屆影視數字內容文化投資與版權交易會上,6部原創網絡小說的影視改編權賣出逾千萬元,行情在5年間漲了十倍,而那些寫出《甄嬛傳》、《鬼吹燈》、《盜墓筆記》的作者們也早已躋身「年入千萬級」之列,并吸引著大量的資金和人往「城」里擠。問題是,那里面是否有一條通行的成名路徑?以及,經歷了多年野蠻生長之后,網絡對文學閱讀市場「點石成金」的魔力是否還可持續?香港商報記者杜潔菡

  人人都可成作家

  唐家三少、天蠶土豆、血紅、南派三叔、我吃番茄……這些字眼擺在一起,「懂行」的自然明白,但估計也會有不少人覺得一頭霧水。其實那是一群當紅網絡作家的名字,名字古怪、年輕、富有是他們共同的特點。在今年7月舉辦的第25屆香港書展上大放光彩的香港網絡作家們也同內地同行一樣,都有一個怪怪的名字,都很年輕,以及人氣爆棚。例如,在書展期間舉辦的一場網絡作家對談會上,出席者有Mr. Pizza、「鳥」不起、百無禁忌等,他們的成名作分別是《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男人一生,只為尋覓一個肯同自己捱麥記濓女人》、《全校困左系學校入面出唔返黎》。其中,Pizza生於1988年,他的作品后來被導演陳果搬上銀屏,改編成同名電影;「鳥」不起是一名叫張晨的年輕帥哥,他的正職是Marketing,寫小說只是業餘愛好;「百無禁忌」是一名中學生,目前已有多部以校園為主題的作品問世……這些個案表明,在網絡世界,人人皆有可能成為「著名作家」。關於這一點,長期研究網絡文學的中國作家網副主編馬季早前做過的一項調查提供了佐證,他說:「在網絡作家隊伍中,70%以上的網絡作家是理工科出身;他們的職業背景非常廣泛,有公務員、學生、商人、護士、空姐等。」可是,非專業科班出身的新一代「筆桿子」們卻展示出了比真正的「筆桿子」還強的造富能力,例如,2013年位居「網絡作家富豪榜」首位的唐家三少生於1981年,他的財富價值是「坐擁2650萬元的版稅」,高於1955年出生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協副主席莫言。與此同時,「網絡作家」的社會地位也在近年得到迅速提升:2010年,唐家三少成為首位入選中國作協的網絡作家;4年后的今天已有近20名網絡作家入會,一定程度上標誌著網絡作家已有機會「參與新世紀主流文學話語的建構」。站在「城」外看,他們的功成名就來得十分容易,至少比書寫嚴肅文學的傳統作家要容易許多。只有站在「城」里,才能看到他們的艱辛:首先,網絡小說字數超過千萬的已不罕見,字數幾百萬的更是比比皆是,對任何一個書寫者、創作者而言,這都是一個相當大的工作量;其次,為了維持閱讀人氣,作者必須不分晝夜地對著電腦碼字,如果不能保證每日一定篇幅的更新,讀者就會流失。圈內最「勵志」的典範是唐家三少,他曾連續86個月每日不斷更新,每年寫作量不低於280萬字,最多的一年寫了400萬字,如此繁重的腦力和體力勞作是常人所難以承受的。即便如此,他都還是一個幸運兒,因為,不是每個碼字的人都有機會變身為寫作舞台上的「碼神」。據業內人士透露,網絡小說創作者能掙錢的不到一成,就連已躋身香港「暢銷書作者」之列的張晨都感叹「靠版稅養不了自己」。

  商業性:既需警惕也需包容

  對於傳統文學同網絡文學的關系,「城里人」的態度也較外界聲音要更為平和。中國作家網副主編馬季去年發表過一份頗具影響力的網絡文學「15歲生長報告」,其中提及「網絡文學的海量作品實現了文學發展的多樣化,其中的翹楚逐漸被不同身份的讀者所接納,讀者的分層分級、各取所需隨之應運而生,這樣的文學生態應該說是積極、健康的」。他判斷,網絡文學近年內將面臨一場難度不小的自我「升級」大考,從比拼寫作速度逐漸轉換到比拼作品品質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保持長期繁榮,并探索經典化的途徑,使網絡文學承擔起接續文學傳統的使命。對於文學與商業的關系,馬季說:「商業性是網絡文學的本質屬性之一,完全排斥商業性,網絡文學就不復存在。但過度追求商業性則會對網絡文學的長遠發展造成傷害。在這一對矛盾體中,相對平衡的發展是可以接受的,也就是說,對目前網絡文學的商業化傾向,既需要警惕,也需要包容。」

  一個財富與理想的秀場

  從台灣的蔡智恆在1998年以一篇小說《輕舞飛揚》打開小說創作的新世界到現在,「城外人」對網絡文學的批評從未停止,最大的「幾宗罪」是:網絡小說創作上缺乏對文學品質的追求,很多作品是「注水的垃圾文字」;幾乎不受限制的想象和杜撰,使一些作品呈現出過度娛樂化的傾向,缺少社會現實性;被商業利益綁架,一味迎合受眾而放弃了文學的社會責任……可是,真正走近「城里人」時,卻又會聽到不一樣的聲音他們對財富的渴望并沒有那麼大,部分人的文字、文學的態度甚至還帶著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作為作者的張晨就說:「我希望通過網絡小說將以往較少看書的人重新帶到閱讀世界。如果有讀者在網上看過我的作品,然后到書店找找看看,這樣他們便可接觸其他文學作品,因為網絡小說與傳統文學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網絡小說文筆可能較為淺白,我自問仍未達到傳統文學的要求。」一直密切留意中港兩地網絡小說發展的香港小說會榮譽顧問施仁毅向本報表示:「現時深受市場歡迎的小說作品既會改拍成為電視劇集,亦會制作電子游戲,慢慢朝著產業模式發展。一定程度上,網絡創作將成就未來的創意產業。香港近年面對一個問題,就是缺乏創作人,網絡作家正正就是新一代的創作人,網絡空間現正蘊釀一批又一批創作人,他們的潜力正是本港創意產業需要的養分,所以未來機會仍然很多,將來他們未必從事寫作,但其創作力量可以在其他平台上繼續發揮。」

 

  網絡小說「爆紅秘笈」

  在網絡世界,有沒有一條能讓一部小說「爆紅」的通用路徑?一種觀點認為,一部網絡小說能否爆紅,關鍵在題材。熱門網絡小說《步步驚心》作者桐華的專職編輯鍾慧崢就告訴記者:「近幾年最流行的是『身邊題材』和『古裝題材』。能火的網絡小說要麼是實用主義的青春題材,故事離讀者很近;要麼就很遙遠,像穿越歷史的宮斗題材、盜墓題材等都很受歡迎。在滿足了這些大前提之后,符合文學規律很重要。最近一段時間被改編成電視劇的網絡小說最大的特點是場面宏大,人物眾多且形象豐富,彼此關系复雜,主線輔線突出,矛盾深刻。」依此來看,《杜拉拉升職記》、《失戀三十三天》、《甄嬛傳》、《鬼吹燈》、《盜墓筆記》等被改編為影視劇的網絡小說確實分別具備上述特點,它們或是給讀者提供閱讀娛樂,或是切中城市白領的普遍性困惑,在職場、情感方面充當他們的「生活指南」。當這一類網絡小說大熱之后,閱讀市場上便會立刻出現很多同類作品,顯得「爆紅」真有規律性可言。

  但記者從網絡小說創作者那里聽到的卻是「愈有計劃愈難爆出」的說法。在今年7月香港書展舉辦的網絡作家對談會后,張晨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要朝著拍電影的方向寫?倒不如直接去寫電影劇本好了,有了前設框框,小說不會好看的。更重要的是,真的是隨心寫便好了。『爆唔爆得出』真的完全不能掌握,而且,即使這本爆出,也不代表下一本能爆出。這圈子就是這樣,愈有計劃的事,反而愈是不會爆得出來。」

  作者們說,如果真有一種「爆紅秘笈」的話,那也應該是存在於技術層面而非內容層面。專攻校園題材的「百無禁忌」認為,在創作過程中與讀者隨時進行互動,對提升人氣不無裨益。他說:「網絡作品不僅屬於作者本身,而是與讀者一同創作出來。有些故事,我會讓讀者抉擇下一步的發展,讀者與作者之間有所互動;有時我的文章出現錯別字,讀者都會向我指出,這與傳統文學大大不同。所以,有機會出實體書的時候,有一些早前在網上有過交流的讀者便會去買一本以示支持,或是向自己的朋友推薦。」張晨補充說:「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會放大一部小說流傳的速度和廣度。現在很多人每天在網上瀏覽信息,網絡作品亦因而接觸到更多不同的人,當遇上好作品,他們會即時與人分享;網絡作品強大的傳播力,可說是從未有過的。」

  他們還依據「流行趨勢」總結出其他幾條吸引人氣的經驗,包括:註冊一個古怪的ID,容易引起讀者注意及留下印象;網絡書名要長,最好是一句話概括故事主旨,如《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男人一生,只為尋覓一個肯同自己捱麥記濓女人》等,讓讀者看一眼書名就能找到「同理感」;語言風格要潮,因為網絡閱讀不同於傳統文學閱讀,年輕人渴求用「我們的語言」講述「我們的故事」;保持神秘感,因為網絡作家走到台前的結局很可能和網戀一樣,見光死……不過,在被問及會否讓讀者或出版社主導創作方向時,張晨及「百無禁忌」都認為,縱然網絡小說重視讀者參與,但自己并不會過分遷就讀者的意見和期望。少年老成的「百無禁忌」更指出,有關問題并非網絡作家獨有,不少創作人亦要面對,未來甚至會出現所有文字創作都以互聯網為原發平台的局面,所以,每個作者都應該學會「自己想辦法尋找平衡,既要忠於自己心意,同時也要考慮大眾口味」。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