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咬文嚼字》又開始“找茬”,找出了新聞界語文上的十大語句錯誤。其實“找茬”在任何一個行業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它既能普及大眾應該具備的知識,也能起到很好的監督作用。在理財投資界也不例外。由于金融是一個門檻并不十分高的行業,所以會存在魚龍混雜的局面,有些業務員業務不精,經常混淆概念,使得投資者困惑不已,那么今天嘉豐瑞德就為大家整理了理財投資界的“十大差錯”:
1、“到期收益率”不是“收益率”
理財產品通常應當寫明收益率,并且應當標注收益率的類型,因為時間單位的不同會使實際收益率相差甚遠。一般默認的“收益率”是指“年化收益率”,“到期收益率”是指持有期到了之后的總的收益率,持有期可以是幾個月、一年甚至幾年。
2、“現金支付比率”不是“年化收益率”
現金支付比率一般也可以看做是“分紅”的一種形式,但是也不同,通常人們認為分紅有本不變而付息的潛在意思,但是“現金支付比率”沒有這層意思,把你的投資本金比作羊,可能“現金支付比率”只是從你的羊身上割下來的肉。比如宜盛財富宜盛寶“年化收益率”10%-13.5%,屬于到期還本付息,與其它一些金融機構“現金支付比率”20%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3、“投保期限”不是“繳費期限”
投保期限和繳費期限也是保險中經常容易混淆的概念。這兩者完全不同。投保期限是指生效的時間段,往往較長;繳費期限只是繳費的時間段,保險通常不會是一繳費就生效的,這兩者的概念模糊可能會導致投資者的原定資金出不來。如果過了反悔期就只能聽天由命。
4、“農村合作金融”不是“非法集資”
農村合作金融已經被中央今年發布的條文“洗白”了,一般合作金融都是走正當途徑,投資的收益率也在正常的區間范圍內,各項目都是有法可依,有據可循,陽光操作。非法集資包括高利貸在內,一般沒有根據法律條文走,有時甚至只是口頭分成,或者營業執照和經營業務完全不一樣。
5、“久期”不是“債券剩余到期期限”
久期是指債券在未來時期產生現金流的實際的加權平均數,其權重是各期現金流的時間的加權平均數,反映的是債券付息還本的時間越長,其利率變化的敏感度越高,風險越大。因此,久期是一個衡量利率風險的指標,不是傳統意義上你所以為的“債券剩1余到期期限”。
6、“不良貸款率”不是“信貸成本率”
不良貸款率是不良貸款在貸款總額中的占比,與“信貸成本率”有一定的關系,但還是有很大差異,信貸成本率,是財務報表期間發生的貸款減值損失與貸款平均余額的比率,這個指標顯示了銀行的信貸資產在當期所承擔的相關信用風險損失情況。具有類似的參考價值。
7、“凈利差”不是“凈息差”
凈利差主要反映了銀行資金運用的收益率與銀行借貸資金來源(包括存款)的利息成本率之間的差額,而凈息差反映了銀行整體生息資產的盈利能力。
8、“利潤率”不是“可分配收益率”
“利潤率”只是一個企業的利潤占總資產比率,其中還要扣除掉一大部分的日常經營、債務,以及一些未到期預算金等等,才是“可分配利潤率”,并不是該指標越高,投資者拿到的可分配收益率就越高,它還受到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
9、“保險產品”不是“理財產品”
很多人喜歡混淆“保險”和“理財產品”,其實保險并不是理財產品,僅有以防萬一的作用,不具備保本或者收益的功能,除非是投資于保險公司的信托或是基金。
10、“郵政儲蓄”不是“理財產品”也不是“保險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