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8

看古代過冬神器

2015-01-04
来源:香港商報

  墨汁加熱器:抄手端硯

  【香港商報網訊】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硯臺的造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這種「抄手硯」在宋代時候就已經出現了。人們將硯臺的底部掏空,前端和兩側留邊與硯堂相連,三邊如足,平整著地,手可插入,便於移動。南京市博物館展出這件明代抄手端硯,掏空體積較大,遠遠超過了手掌的厚度,有近10厘米。

  與今天化學試劑合成的墨汁不同,在古代,墨的原料包括煤煙、松煙、膠等,嚴格地說,墨水并不是液體。墨塊用水溶解,也就是磨墨之后,是以膠體的狀態存在。因此,一旦研磨好的墨汁放置不用,很快就會凝固。在一些古裝劇中,我們會看到人們在寫字作畫過程中,還要隨時磨墨。一到冬天氣溫降低,墨汁凝固的速度就會加快。此時,在這件手抄硯的空當中,點一根小蠟燭,就可以加熱墨汁,減緩凝固的速度。

  保溫飯盒:描金青花五彩八寶紋瓷溫碗

  描金青花五彩八寶紋瓷溫碗由三個部件組成,它的「外殼」形似一口鍋,兩側各有一個金屬環作為把手;「鍋蓋」上雕著一隻栩栩如生的獅子狗;「內膽」是一隻瓷碗,碗口外擴,正好扣在外殼的邊緣。青花溫碗的內部結構與今天的保溫瓶相似,外殼與內膽分隔開,形成中空的結構。但相對於現代工藝制作的保溫瓶,瓷器無法形成真空,又容易導熱。因此,使用這件「保溫飯盒」,要在「鍋」里倒上熱水,把盛著飯菜、湯羹的瓷碗放進去,浸泡在開水中。

  在金石學(即中國古代的「考古學」)流行的明清,人們熱衷把出土、傳世的前代文物仿制成文房用品,出售給文人墨客。這些圖案表明,青花溫碗的主人,可能是一位出自大戶人家的讀書人。或是復習備考,或是醉心於詩書。有了這件溫碗,寒冬臘月中,不必擔心剛出鍋的飯菜轉身就變涼了,只要吩咐丫鬟們按時往溫碗里倒開水,飯菜就一直都是熱的。同時,也不用出門去廳堂吃飯,可以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安心當個宅男。

  燙壺前身:雕花銅手爐

  上世紀90年代,南京很多家庭每到冬天,還在用一種黃銅質地的「燙壺」暖床。這種銅質容器倒滿開水后,可以持續幾個小時散發熱量。但隨著電熱毯的出現,「燙壺」逐漸銷聲匿跡。

  從造型上看,燙壺與中國古人使用的「手爐」極為相似。南京市博物館的這兩件手爐來自清末民初,分別為黃銅、紫銅質地,手爐的蓋子采用鏤空的工藝,表現了古建築窗格的效果,并點綴著梅花、燕子等吉祥圖案,爐身上也雕刻了紛繁復雜的紋飾。

  古人把燒紅的木炭放進火爐中,這種無煙的能源,通過手爐的蓋子散發熱量。如果覺得太燙了,就在手爐的外層套上若干層布袋。古代,無論皇族貴胄,還是士農工商,手爐是各個階層都非常青睞的「暖寶寶」。唐代詩人白居易也有詩云:「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