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國外為何少有信用卡泄密“內鬼”?

2015-01-14
来源:中國青年網

  我國已發行超過4億張信用卡,在多數人看來,關涉“錢袋子”的信用卡象征著安全、私密,然而記者調查發現,銀行信用卡客戶數據泄露現象頗為嚴重。根據線索,記者找到約200個有“數據交流”功能的QQ群。搜索“銀行數據”,參與人數多達數百人、交易活躍的群至少有30個。多位“信息販子”均表示,可以“按地區定制,先試用後付款”。一位微信群賣家說:“最便宜的一份2000元10萬條,算下來每條數據只要2分錢。”最新信用卡開戶數據按照0.5元一條出售;已經出售過一次的二手數據,可以便宜到0.35元每條;部分高端客戶如金卡、白金卡持卡人信息每條售價則高達5元。借助網絡聊天、支付工具,買家從下單到得到這些信息,交易全程僅需數分鍾。(《人民日報》1月12日)

  剛辦好信用卡,持卡人的信息,便被以區區0.5元的價格打包售賣。假如知曉個人信用卡信息竟然如此毫無隱私,信用卡究竟還辦不辦,恐怕很多人都要重新掂量。

  乍一看來,既然一條信用卡信息不過0.5元,便宜的甚至才0.35元,如此低賤的價格,似乎也一定程度上說明這些信息並不是那么精貴值錢。尤其是放在個人信息泄露其實無處不在的背景下,國人的個人信息究竟被賣過幾回,恐怕連自己都不得而知。正所謂“虱多不癢,債多不愁”,個人信息泄露多一個漏洞,被多賣一回甚至幾回,似乎也無關痛癢。

  不過,且不說信用卡信息屬於關鍵的個人信息,一旦泄露,必然意味著個人信息安全隱患,不僅如此,信用卡更是關乎個人的財務和資金安全,假如信用卡信息被用於信用卡犯罪,更加意味著持卡人的財產安全將受到極大的威脅與侵害,現實中,銀行卡複制,信用卡盜刷的案例,也早有發生。客戶信用卡信息被售所形成的個人金融風險,顯然絕非兒戲,更不容低估。

  那么,既然個人信用卡信息是由銀行方面管理,這一信息的泄露,銀行當然難辭其咎。不過,既然是銀行“內鬼”倒賣,合作公司信息“共享”。無論銀行流程多么嚴密,一個信用卡辦理流程,在銀行內部要經很多人的手,要做到信息保密上完全徹底的天衣無縫,也的確並不現實。對於“內鬼”與合作公司的違規行為,銀行來承擔,似乎也有些冤枉。然而,作為個人信用卡的登記辦理機構,銀行對於信用卡信息安全的保障,顯然需承擔第一責任。無論泄露是在哪個環節,“內鬼”也好,合作公司也罷,也都與銀行對於個人信用卡信息的保護不利,管理漏洞有關。

  相形之下,國外銀行對於客戶信息,則有著嚴格的信息保護守則,並必須接受嚴格的風險監管與評估。銀行是否有專人對客戶信息系統進行風險評估,是否按照時間進行周期性評估,采取什么樣的方法進行風險評估,是否有足夠的控制措施來減輕泄密風險。銀行必須承諾確實合理的預防措施。除了必須有控制風險的政策、程序及系統,這些流程更是將任何訪問、收集、存儲、應用、傳遞、保護及處理客戶信息的過程都涵蓋在內。為此,銀行對接觸客戶敏感數據的雇員背景要進行詳細調查,以剔除銀行內部流程中信息泄露的風險。而在選擇合作商時,保護消費者個人財務隱私同樣是必須遵循的准則,消費者的哪些財務隱私被哪些第三方知曉,和第三方簽訂要求他們履行保密義務的服務協議,並對建立監督機制,更是行業慣例。而之所以銀行在保護客戶信息上不敢掉以輕心且舍得投入,其實並非出於自覺,而是一旦泄露客戶信息,將面臨法律追責與經濟罰則。

  而反觀國內,違反客戶信息保密業務,除了民事責任與行政責任之外,並無刑事責任的規定,攜程信用卡泄露之類的嚴重案例,也往往不了了之。違規成本如此之低,信用卡信息售賣又怎能不猖獗?(吳江)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