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3

余中先谈法国文化精神:高贵 先锋 时尚

2015-01-16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世纪30年代,本雅明在他研究巴黎拱廊建筑的文章里,做出了“巴黎,19世纪的首都”这一命名,巴黎曾是世界的政治革命之都和文化艺术中心,当然它还有“时尚之都”、“观光之都”的美誉……时间走到2015年,《查理周刊》惨遭血洗,数百万法国人上街游行,500万份“幸存刊”继续挑动人们的神经,文明的冲突成为残酷的现实。在这一事件中,法国总统奥朗德说,巴黎是“世界的首都”。相似的命名,相隔百余年的历史,意味着怎样的变迁?青阅读就此采访了著名法语文学翻译家余中先,请他为法国当代社会文化诊脉。

《查理周刊》的封面人物维勒贝克到哪儿去了?

青阅读:还是先从《查理周刊》谈起。它出事前的最后一期的封面,讲的是米歇尔·维勒贝克的新小说《Soumission》(臣服),这部作品想象2022年法国将伊斯兰化。您曾经翻译过他的两本小说《地图与疆域》、《一个岛的可能性》,他是怎样的一个作家?

余中先:米歇尔·维勒贝克是颇具争议的人,他在法国文坛有个外号,叫“坏小子”。他从第一部作品开始就挑战很多人,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基本粒子》讲性的问题,《地图与疆域》讲到艺术品市场,艺术品价格的攀升……我发现这个作家可能很会抓法国当代社会比较敏感的话题。

青阅读:《查理周刊》出事后,米歇尔·维勒贝克有什么新动向吗?

余中先:我了解到的是,他取消了原定的所有新书推广活动,暂时离开了巴黎,亲近绿色,法国有媒体问他是否有警察保护,他的经纪人没有明确回答。

青阅读:关于《查理周刊》已经有了很多讨论,除了谴责凶手、捍卫言论自由,也有不少声音探讨自由的限度、文明的冲突等等,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余中先:《查理周刊》敢于讽刺一切,总统、政府、国策、教会、名人,代表了自由的思想和表达,由此不为某些宗教狂热者所容,这只能反证那些人的野蛮。舆论表达在法国没有界限,不同的看法和观点都有表达的渠道,《查理周刊》和《鸭鸣报》是政治讽刺。我最近翻译的一本小说《法兰西兵法》是反思战争的,重新审视那些浴血奋战的战争英雄……从媒体或者文学作品,我们能听到不同的声音。

法国试图容纳很多东西,他们努力过,尽管现在看并不是很成功。但上层建筑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基础,相对来说也不是很快见效。我觉得法国文化相对来说已经是很包容的,这种包容是建立在法国自由、平等、博爱的建国理想上。

但话还是要说回来,谴责恐怖主义是首先要进行的,反思也必须做。按照法国人的逻辑,首先在恐怖主义面前要高傲地抬起头来,等到过几天,时间不会太长,他们会开始反思。希望他们能在倾听别人的基础上做一些反思,毕竟还是要从这个事件中得出一点教训的。

法语受到英语的重大挑战

法国人要保卫自己的文化

青阅读:思想家本雅明有个说法叫“巴黎,19世纪的首都”,《查理周刊》被血洗后奥朗德总统又称巴黎是“世界的首都”,这中间无疑有巨大的历史变迁。如今,随着经济的衰退、社会矛盾的加剧,法兰西文化是否早已失去中心地位,并处于持续的衰落之中?

余中先:17、18世纪,巴黎一定是欧洲之都。到了19世纪,欧洲其他地方完成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在文学艺术方面开始蓬勃发展。到了20世纪,美国的文学、电影也发展起来,相比之下,巴黎作为世界之都的地位开始下降,但是法兰西的文化依然让法国人引以为豪。

文化的发达程度是和经济有关的,比如美国经历两次大战没有任何损失,但法国、德国、英国则很疲惫。从语言来说,法语受到了英语的重大挑战,法国人也开始想要保卫自己的文化,他们依然带着高傲、高雅以及没落贵族的态度来看待文化。

法国的艺术品、文学、电影、时装、戏剧依然是站在世界前列的。虽然说到绘画,人们会想到意大利,说到古典音乐,人们会想到德国,法国并不是最好的,但这并不妨碍法国所代表的艺术精神依然是最好的,所以奥朗德说“世界的首都”这个话也算不上大言不惭。埃菲尔铁塔不是一天造成的,巴黎也不是一天就成为世界之都的,都是历史的积淀。我认为法国的文化精神依然可以用高贵、先锋和时尚来形容。

青阅读:但从大众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角度看,现在法国文化的影响力是不是不及英语国家?比如电影越来越小众化。文学方面,龚古尔奖的影响力似乎也不及英语文学布克奖?

余中先:欧洲电影的发展是偏向小众化的,美国是好莱坞工业化的制作。从电影艺术的本质来说,欧洲各国的东西更为宝贵,从文艺本身的这条路上看,法国的文艺也许更有价值。

不过不得不承认,经济决定政治以及上层建筑的很多方面。但我坚持认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是语言最精华的东西。语言本身受到威胁后,文学的影响力也会受到波及。这和中国文学一样,中国文学相当好,但是让外国人读懂中文是很难的事情。

青阅读:显然您并不认同现在某些唱衰法国乃至老欧洲的声音。那么就您所知,现在的法国人对自家的文明有什么样的思考或反省吗?

余中先:一方面,法国人看到中国的发展也会感慨,甚至有失落感。我到法国去,法国人和我说,中国现在太厉害了,经济发展很快,三年之内北京的地铁线路就多出很多条。而当地人依然保持着老欧洲的生活习惯,有的小镇一到周末商店就关门,这是他们社会的问题之一。我去年翻译了一本书《潜》,其中就谈到了欧洲文明的不可取之处。

顺便一说,法国看上去的“原地踏步”也有一定的道理,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污染、经济泡沫,巴黎的街区从19世纪就定了型,他们规定市内不准盖八层以上的高楼,历史的面貌得到了保留。

[责任编辑:宋斯琪]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