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0

中國文化的根柢是道

2015-01-26
来源:香港商報

老子雕像

  【香港商報網訊】《道德經》問世兩千五百年,歷代學者史家總能常讀常新。全國人大培訓基地客座教授王子才近日做客深圳市少兒國學大講堂,以「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聽老子談天說地」為題,與聽眾分享了他對《道德經》的研究心得。魯迅認為「中國根柢全在道教」,而王子才認為,中國文化的根柢是道,中國文化從根本上來說是道的文化,中國人從文化上來說都是道人。香港商報記者 王長久

  中國文化是道的文化

  王子才對甲骨、金文、四書五經和諸子百家著作有深入研究,有多部著作問世,是多地國學促進會、儒學研究會的文化顧問。

  他說,中國傳統文化核心是道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有代表性的著作都離不開一個「道」。《易經》說:一陰一陽為之道,陰陽不測之為神;《論語》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道德經》說:道可道,非常道。《孟子》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荀子》說:大道者,所以變化遂成萬物也。《孫子兵法》說:兵者,經之以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莊子》記載了「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在談到自己解牛心得的時候說:臣之所好者,道也。

  他認為,從文化傳統上來說,中國人其實都稱得上是道人。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印度人多信奉印度教,那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國人信奉的是什麼教?

  眾所周知,中國最傳統、最本土的宗教是道教,道教從字面上來說就是關於道的教,是傳播道的教。而道是中國人宗教信仰的靈魂。

  與許多外國人沉醉於宗教情懷有所不同的是,中國人無論是信奉道教還是儒教、佛教、基督教,其興奮點往往更多的是沉醉於其中的道。中國人把更多的精力都投放到對「道」的研究上,中國人為人處世最講究的是一個字--道。

  在中國文化中,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政有政道,做皇帝要講究王道,就是造反也要掛上替天行道的大旗。現在中國,學有學道,兵有兵道,商有商道,就連小偷都在說「盜亦有道」。還是老百姓一句俗話最給力--貓有貓道,狗有狗道,小雞不撒尿,各有各的道。他說,《道德經》反映的就是中國文化重道的傳統,是先民研究道的集大成。沒有中國人重視道的傳統就不會有《道德經》。

  大自然是最好的神

  王子才認為,對道的解釋最權威的是漢朝的董仲舒。董仲舒說:道之本源在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就是說,中國先聖先賢講了幾千年,現在中國人還念念不忘的道,其實就是大自然的必然法則,就是人們認識到的大自然的規律。

  《易經》和《道德經》都是教導人們如何觀察大自然認識大自然,用大自然的法則大自然的規律來指導自己的人生,制定社會法則的經書。他說,天行曰道,人行曰德。道就是大自然的法則大自然的規律,德就是得,是人觀察大自然體會大自然規律思考如何實現美好人生治理好社會的所悟所得。

  他分析說,《道德經》就是老子觀察大自然的變化,總結大自然的規律,體悟大自然啟示人類應遵守的法則的集大成之作,體現的是中國先聖先賢穿越時空的大智慧。《道德經》一本書五千言從頭到尾都在談天說地,都在揭示人和大自然不可分割的聯繫。讀懂《道德經》,會讓我們知道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是最美的神,會讓我們更加敬畏自然,熱愛生活,享受更加幸福的成功的人生。

  其實中華文明就是從觀察大自然起步的,觀察大自然變化,才有了日、月、年的概念,才有了四季的知識,才有了《尚書》「堯典」;觀察大自然的變化,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伏羲才能始作八卦,成為「中國」的國父。所以《易經》說: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聖人象之。而天就是大自然的總稱。

  他說,《道德經》「萬物并作,吾以觀復」的記載,就清楚地證明了老子通過觀察萬物的生長和消亡,掌握了大自然周而復始的規律,進而認識到「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得出了要守根重本的觀念;通過對「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的觀察有了「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心得;通過「先天地生」的宇宙觀察得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結論;通過對「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的自然觀察得出了「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的心得;老子觀察水的流動得出了「上善若水」的觀點。

  他逐字逐句地和聽眾分享《道德經》的觀察與思考過程,進而得出中華文化核心是道的文化,中國人都是道人的結論。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