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0

智慧人生 信商為伴

2014-12-29
来源:香港商報

論壇現場

  【香港商報網訊】我們經常談到智商、情商,從誠信角度來談「信」,就是「信商」。商業社會、市場經濟中,是否需要堅守道德規範?資訊化時代,各種速食文化風行,傳統「誠信」文化如何突圍?十八屆四中全會就「依法治」進行頂層設計,在社會層面上,法治又怎樣助力「誠信」建立?「信在中國--2014中國誠信論壇」現場,各位專家旁徵博引、觀點犀利,分別從不同視角對「誠信」問題作出個性闡述。香港商報記者 趙啟東 王芳

  從傳統文化中尋找誠信

  我們往往帶著無邊的自豪和驕傲看待祖先的財產,這個當然好,但在我們飛速前行的時候不妨暫時停下腳步,低頭反思一下,我們不應該忽視或者忘記我們文化當中隱藏的一些隱性基因缺陷,這個不等於不尊重自己的文化,不愛自己的祖先。--錢文忠

  「信」是人類社會得以存在,得以延續,得以發展下去的一個基本前提,如果不講「信」字,那人類都沒有辦法存在下去。并不是僅僅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才有「信」的資源,西方也有,各大文明里都有它的資源。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誠信處在非常微妙的狀態,這種狀態可能我們過去沒有認識到,但是這種狀態和今天中國文化中誠信的現狀有直接的關聯。我們知道每個民族都有很多的核心文化價值,仔細地去衡量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就會發現,「信」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和核心的文化價值之一,但它從來沒有居於最高的位格。比如說孔子講的是仁、義、禮;孟子延伸了,仁、義、禮、智;「信」是到漢代才由董仲舒提出了仁、義、禮、智、信,從此有了「五常」的說法。過去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我們的一些啟蒙教育,「信」一直被強調,但大家把信排在后面,它被列入所謂的倫常時間最短,所以從歷史的角度,不要籠統地講仁義禮智信都是中國古代最高價值觀。

  此外,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信」,一直沒有獲得獨立和至高無上的地位。《史記》當中的記載,孔子以四端交人,文、行、忠、信,「主忠信」、「言忠信」,信從屬於忠。

  當然,中國傳統文化當中也有很多提倡誠信的地方。比如曾子殺豬的故事。中國正處於快速現代化的進程中,經歷五千年漫長的歷史,從來沒有短時間的快速變化。如何讓社會在誠信的基礎之上運行,具有史無前例的重大意義和價值。毫無疑問,對傳統文化當中誠信資源的重新審視,仔細反思,并將它和中國今天的現實發展結合起來,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然而,誠信更多的是文明層面的一個考量。文明層面的考量就需要整個社會有更多的東西,比如說法律的保障,社會建設方面的東西來確保它、維護它,而不是從文化的角度來研究它、探討它。

  誠信是唯一需要保全的財產

  怎麼提高一個人違背信用的成本,讓願意保持信用的人在商業社會當中得到他應有的回報。我覺得這個更重要。--吳曉波

  在商業世界里面,所有有形的商品,或者是任何行為都跟兩個東西有關,第一叫做交易,第二是成本,在商業世界里面任何的交易都需要有成本。那麼,誠信在整個交易和成本中間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溫州很窮。但有一個反差的特徵,在誠信問題上,第一是這個村里的人都非常講誠信。村里的張二向張三借兩萬元,不需要打借條。然而,作為最大二手機床的交易市場,90年代,國有企業把機床賣到這個村莊,卻收不回本錢。

  溫州人是講信用的還是不講信用的?敢欺騙天下人,卻不敢欺騙同村人。這跟交易過程當中的成本有關系。張二向張三借錢如果不還意味著今生今世借不到一分錢了,甚至連兄弟姐妹與兒子都借不到錢了。那他為什麼敢欺騙全天下人呢?他欺騙一個東北的第二機床廠的廠長,是沒有成本的,就不打算再和你見面了。這表明,在商業社會當中你的交易成本,和你的信用成本有巨大的關聯度。

  在美國,如果你敢在一個飯店里吃10美金的餐,簽了別的名字,你個人的誠信系統就有污點,貸款就很困難,銀行信用記錄就差,買房、買車、就業都很麻煩,影響到整個信用記錄。到今天為止,中國沒有一個全國統一的信用記錄。不是美國人的道德水平比我們高,而是他們違反信用的成本比我們高很多。

  在企業家層面,也存在這個問題。天津有個企業家是2004年中國企業界最大的失敗者,他曾是中國排在第一位的房地產銷售商,2004年營業額超過100億人民幣,他在某一個時間點超過萬科,他叫孫宏斌。2004年國家整頓房地產過熱現象,一限貸,整個資金鏈斷裂了,他就把公司賣給香港公司,成為04年最大的失敗者。這個人在這一輪宏觀調控當中被擊倒了,但是沒有出局。他是這一輪的失敗者,但他的信用仍然保全在那里。2009年的房地產浪潮,孫宏斌重新組建了一家公司,抓住機會,創建了融創,收購了綠地。

  在商業世界里面,信用不是一個很虛妄的概念,它很直接,跟交易有關,然后跟成本有關。在中國這個社會里我們要重新建立信用體系,當然可以通過思想的方式來不斷的啟發大家,讓大家變成善人,變成有良好的信用意識的人。

  誠信需要法治和信仰

  制度的層面,誠信的缺失是因為法治的缺失。從文化的層面,則是我們信仰的缺失。中國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法治和信仰。--周國平

  西方的法治社會,法治理論奠基者是英國人。他們的法治社會核心觀點是什麼?個人自由,個人自由是最高的原則。但是為了保護每一個個體的自由,有一個界限,你的自由不能侵犯他人的自由。這個規則實際目的就是保護個人自由,無論是來自他人對這個人的自由的侵犯,還是來自於政府對這個社會的自由侵犯,都是不允許的。像這樣的理念實際上是有哲學背景的。西方哲學在倫理上有一個核心的關鍵就是個人主義,每個人到世界上來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個人的生命,個人的自由本身就是一個核心價值,不能侵犯。為什麼需要社會?社會是為了讓每個人能夠生活得好,社會為了個人,而不是個人為了社會,這是倫理學的核心思想。哲學有三個層次,上面是上帝和信仰,下面是個人自由,中間是社會,社會為兩頭服務,社會應該保護人們的精神追求,鼓勵人們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保護個人去追求自由。法治,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

  亞當·斯密講法治的時候說,從人性來看每個人都是利益集團,趨利避害,這是本能,對於本能不能有批判,只能引導他,引導到最好的結果,每個人都可以利己,但你不能損害別人,利己是被保護的,損人是要被懲罰的。現在,我們總是把損人利己聯繫在一起,其實是兩回事。

  法治的缺失是導致誠信缺失很重要的原因。然而,從文化層面來講就是信仰的缺失。信仰的核心是什麼?是人的尊嚴。人不僅是生物,只有一個身體,人是精神性的存在,精神性是人性中最寶貴的東西,最重要的東西,是人的本質,是人的尊嚴之所在,是不能褻瀆的。一個人有沒有尊嚴,要看他是否尊重他人,如果不尊重他人,怎麼會尊重自己?做人的尊嚴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誠信的基礎也是做人的尊嚴。

  中國儒家的經典里面,包含著關於「仁義禮智信」道德的東西,這很微妙。「人的尊嚴」這樣的意識、觀念在我們的儒家里面是有的。最接近「人的尊嚴」的概念就是「義」,就是做人有準則,違背了做人的準則,得到的利益都是一文不值,毫無價值的。孟子講的更加激進一點--羞惡之心,你違背了做人的準則,你會感到羞恥,這已經有「人的尊嚴」的意識了。但仍然不夠力度,其原因可能就是沒有行而上學的根據。道德好比一個淑女,她的力量太單薄,需要法治做她的衛士;她的覺悟不夠高,需要信仰做她的教師。有了法治和信仰,中國便處處都講誠信。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