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微信豈能淪為“文抄公”樂園?

2015-02-05
来源:海外網

  “送你一支新年簽”“十大必去旅遊勝地”“你必須知道的十大謠言”……打開微信朋友圈,總能看到一些內容雷同的文章,讓人迷惑不知哪個是正版。“一人原創,99人抄襲”,針對廣受詬病的微信公眾號抄襲現象,近日不少媒體連續發文痛批,在輿論場飛濺起一片浪花。

  看到美文想要轉載,本是一件雙贏的好事。於原創者而言,轉載可以提高文章的閱讀率,擴大自己的知名度;而轉載的公眾號可以借此壯大關注隊伍,積累閱讀粉絲。但是,無論是主流媒體還是自媒體,出於對知識產權的尊重與保護,轉載之前聯系作者,獲得轉載授權,在文中顯眼位置注明轉載出處和作者大名,並附上原文鏈接,理應是業界共識,也是基本的行業自律。

  這道理說起來容易,可一旦遭遇現實利益誘惑,不少人就容易“穿越底線”,幹一些“專門利己,毫不為人”的勾當。同名稱甚至同頭像地冒充熱門公眾賬號,各類“李鬼牌”微信公眾大V……這些幾乎是零成本的抄襲模仿,卻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完成粉絲的積累,並將其轉化為可觀的收入。而原創者的價值,在這個過程中卻沒有得到絲毫體現。“抄襲風險小,複制粘貼錢景好”,正是對微信發展現狀最犀利的概括。長此以往,原創作者的分享積極性勢必會遭到嚴重打擊。

  從另一角度來看,維權投訴性價比太低,也是微信公眾號抄襲現象屢禁不止的重要誘因。有媒體公眾號負責人吐槽,微信平台受理的抄襲舉報,只有自己提交的1/10,刪除的速度,完全跟不上抄襲文章上漲的節奏。而如果選擇走法律程序,且不說公證費不菲,單是按照規定程序進行公證,就會耗費不少時間。技術平台和現行法律的諸多短板與掣肘,讓不少維權者有心無力。只要能獲得一定的補償,哪怕是“非常規”的調解方式,在一些原創者看來,也強過費時費力費口水,卻未必能看到應有的處罰與賠償。

  事實上,面對愈演愈烈的抄襲之風,微信對此已經做出了積極反應。比如最近上線的原創保護內測,意在通過技術手段,建立主動防范措施,提升平台的自淨能力。在媒體發文批評後,微信團隊發布公示:“第一次刪文並警告、第二次封7天、第三次封15天、第四次封30天、第五次永久封號。對於不遵守平台規則,亂使用‘原創聲明’功能的惡意和違規行為,一經發現和被舉報,微信公眾平台將永久回收其‘原創聲明’功能,且進行階段性封號處理。”可以預見的是,今後想要靠抄襲“攬生意”只會越來越難。

  而在國家層面,將互聯網知識產權保護作為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已經提上相關部門的議事日程。目前微信平台上暴露的抄襲亂象,就是日後依法治理和整頓的重要依據。種種努力,為進一步淨化微信閱讀空間掃除了“灰塵”。

  平心而論,面對日均增長2萬個,總數超過800萬的龐大公眾賬號體量,保護原創,鼓勵原創,技術和法律手段的突破和改進固然重要,但每一位微信用戶的積極行動,同樣不可或缺。在閱讀過程中,如果遇到抄襲或疑似抄襲的文章,不妨主動截屏,踴躍舉報,而不是聽之任之,冷眼旁觀。畢竟,讓“文抄公”們無所遁形,無處發揮,最終受益的,不僅僅是原創者,更是廣大的微信用戶。

  回顧信息交流平台的發展史,不難發現,在微博興盛的2012年,抄襲就與造謠傳謠、網絡暴力並列躋身“微博三大害”。打擊抄襲、保護原創所取得的成效,早已成為判斷一個信息交流平台健康與否的重要標准。這樣的治理取向,同樣適用於微信,以及不斷湧現的便於人們溝通交流,閱讀和分享知識、信息的其他技術平台。

  如此觀之,整治微信抄襲之風,在維護原創作者的權益,開拓微信讀者的閱讀空間的同時,也是從根本上,為涵養健康文明的手機閱讀生態,促進自由分享而帶來的知識繁榮,提供全面、可靠的安全保障。(文/曾校)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