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0

成中英:國學傳播不能脫離時代

2015-02-09
来源:香港商報

成中英

  【香港商報網訊】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教授、國際中國哲學會榮譽會長成中英已年屆八旬,每年仍然經常往返於夏威夷和中國內地,積極與研究中國哲學的學者交流探討。此次來深參加「經典、經學與儒家思想的現代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成中英先生剛抵達下榻酒店不久就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他說,中國內地現在振興國學的勢頭很好,但國學傳播不能脫離時代,國學傳播要讓老百姓聽得懂、用得上才有生命力。

  香港商報記者王長久

  說中國沒有哲學是西方的誤解成中英上個世紀70年代曾為臺大哲學系教授兼主任,自1983年起,執教於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同時兼任多所大學的客座教授。他致力於中國哲學走向世界并做出巨大貢獻,是《中國哲學季刊》的創立者和主編及國際中國哲學學會、國際易經學會、中國哲學高級研究中心、遠東高級研究學院等國際性學術組織的創立者和主席,國際中國管理與現代倫理文教基金會的奠基人。

  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的時候,他總是不經意間把話題回到中國哲學上。他為中國哲學發展貢獻頗多,研究領域為中西哲學比較、儒家哲學及本體詮釋學。他說,在很長一段時間,西方對中國哲學了解很少,甚至出現了中國無哲學的說法。后來隨著中國學者的積極宣介,西方人對中國哲學的了解加深了,認識到說中國沒有哲學是一個誤解。他說,西方人哲學研究的興奮點是人與物的關系,印度人研究的興奮點是人與神的關系,中國人的興奮點是人與人的關系。中國哲學產生的時間非常早,易經就是中國哲學產生的重要標誌。通過易經我們可以知道中國哲學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對立統一、品質互變、否定之否定,在易經中都有反映。周文王將原來民間算卦的易經升華為政治哲學,靠易經的理論指導,小邦周打敗了大邦殷,實現了順乎天而應乎人的革命。因為中國人認識到哲學的重要性,所以,經過商周之變,中國的歷史與西方出現了分野,西方更傾向宗教,而中國更傾向哲學,傾向用哲學來解釋人與人的關系。所以,中國的歷史是哲學指引的歷史。

  國學普及了才有生命力

  現在應該怎樣看待傳統經典普及化?成中英說,所謂普及化,就是通過一些常識性的了解,讓大家看得懂、聽得懂。現在社會上興起一些「讀經運動」,比如臺灣的王財貴推廣「兒童讀經」,教小孩子背誦經典。他并不反對小孩背誦經典,有些經典背誦起來是很好的,比如《論語》、唐詩等,但有的經典若沒有經過解釋,或是不了解歷史背景是難以記誦的。他相信,如果做一個追蹤研究的話,三五年后,小孩子對很多經典會忘掉,因為不了解,不消化。

  在現代社會應該怎樣推廣經典教育?成中英提倡經典教育要更系統地跟現代聯繫起來。首先,識字認知是非常重要的,把字面意思講解清楚。其次,從生活上進行說明,比如講「校訓」,要知道什麼是校訓,為什麼需要校訓等。對於經典,不能只是一味背誦,光是背誦是不夠的。小孩在3歲時大概已能懂些許道理,所以要加強說明。過去學問好的老一輩學者在上私塾時,他們的私塾老師不隻要求背誦,還會把書本講得頭頭是道,從淺到深,逐層推進,這樣才是好的。

  我們離不開國學

  改革開放之后,有一批學者、儒者願意恢復儒學。他認為,如果我們了解自己的歷史,了解國學的內容,就會知道國學的內涵是很豐富的,事實上我們也離不開國學,因為儒學在維護我們最基本的社會生活價值觀。但是,國學不等於漢學,國學是我們了解自己,這非常重要。儒學是中國最根本、最主流的哲學思想,是最原始的為己之學。儒學也是君子之學、人性之學。所謂「仁義禮智信」,當今社會有些人已經不知道孝敬父母這些傳統美德,好像放棄了倫理道德思想。所以,社會要有儒學這樣一種共同的信念和價值標準。

  儒學在國學中是主流,它是注重人的學問、人的價值。人是一種可以發展的生命體,比如成為思想家、科學家等等,可以影響他人。人的生命有集體的發展,人的生命內涵也有個別的發展。對社會來說,我們要維護正常秩序,我們要讓人成為君子,「子不教父之過,少不學老不為」,人的潛力要發揮出來,自己來規範自己,如果大家都成為君子,那生活就會很快樂,自己有修養和道德,教育子女也好,發展自身也會很好。因為君子有一種自我管理的能力,懂得自我修養,懂得仁、義、禮、智、信,懂得明辨是非。所以,國學傳播的目的還是要讓老百姓第一是要聽得懂,不要老是高深莫測的神乎其神的,不要總是大道理,要講老百姓聽得懂的國學。聽得懂了,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他就會將國學體現在行動上,體現在子女教育上,體現在處理和長輩晚輩的關系中,就會在社會上擺正自己的位置,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和諧,人們才能更幸福。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