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治霾“軍令狀”不應淪為口號

2015-03-17
来源:錢江晚報

  和平年代的“軍令狀”,胸脯拍得最響、話語說得最硬的,當數一些部門對於治理霧霾的承諾,並且從“一年達標”到“提頭來見”,大有狠話升級的趨勢。然而新華社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去年初至少有15個省份簽訂了治理霧霾、力保藍天的“軍令狀”,結果一年之後,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公報顯示,在按照環境空氣質量標准監測的161個城市中,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的僅占9.9%,一些省市的具體目標相繼落空,“軍令狀”也不了了之。

  就像“提頭來見”這類不切實際的“軍令狀”更多的只是屬於玩笑話一樣,近年來出現在政府承諾中的鐵腕治霾口號,很多本身屬於盲目的空話。此中不外乎三種情況,一是對治理大氣環境汙染的科學性知之甚少,對困難估計不足,盲目樂觀。二是在上下一片呼聲之下,高估了自身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關系的能力,空誇海口。三是將承諾當成應對壓力的擋箭牌,到頭來腳踩西瓜皮,走到哪步算哪步。

  脫離實際的口號式治霾“軍令狀”,其實是舊的政績觀在現代社會管理中的一種變異。無論是盲目樂觀的沖動性表態,還是應對壓力的被動性承諾,客觀上給社會造成的印象是一種忽悠,最終損害的是政府、職能部門的公信,損害了官員自身的形象。

  這種觀念,恐怕更多地看到了人為的主觀努力因素,卻忽視了科學與自然的規律,忽視了曆史遺留、全球工業化進程的軌跡、我國基礎設施亟待完善、以及既成的生產生活形態等等與大氣環境汙染密切相關的客觀因素,因而在嗓子叫得越來越響、態度表得越來越硬的治霾承諾中,多少充斥著病急亂投醫式的急躁、不甘寂寞與落伍式的浮躁。

  同一片天空下,中國的治霾,既需要有各掃門前雪的地域責任心,也需要全國一盤棋的全面協同。它是主觀努力與客觀現實之間,一場需要運籌帷幄、協同作戰的現代化戰爭。倘若以為誰口號叫得響、力氣使得大,誰頭頂上這片天空就能獨藍,便等同於把治霾這個集複雜性、系統性、科學性於一體的治理攻堅戰、持久戰,當成了宴席上的喝酒壯膽,以為可以做到眾人皆醉你能獨醒。若此,所謂承諾,所謂“軍令狀”,便很容易淪為一去不複還的酒話、大話、笑話。

  真正的“軍令狀”,是摻不得半點玩笑的“提頭來見”,是誰兌現不了承諾就“壯士一去不複還”的知恥認輸。雖然現代社會管理、執政理念中,並不需要官員以死相見的掛靴謝責,但把對社會民眾的承諾視作權力公信的底線,卻是政府和官員的應擔之責、應有之義。

  承諾一年之後未達標的城市占了90.1%,一些省市的具體目標也相繼落空了,一年前的承諾不了了之了。怎么辦?做鴕鳥裝沒說過不是辦法,真一個個掛靴換將也不是辦法。最好的辦法還是老老實實跟社會大眾講清楚原因、分析利弊、總結經驗教訓,實實在在地回到科學治霾、法治治霾的路子上去。而對於那些承諾一套另做一套、應付上下左右逢源的官員和部門,則與那些盲目樂觀的情況區分開來,該問責的問責,該掛靴的掛靴。

  中國社會不缺口號,不缺承諾,缺的是實事求是的態度,缺的是監督承諾與兌現承諾的問責機制。中國已經在盲目的口號中走過太多的彎路,治霾的路,不能再彎了。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