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世紀以後,在中美俄發生的「三國演義」中,中俄關系相對友好、親近,而中美、俄美關系則呈現出程度不同的對抗性特點。中俄兩國領導層換屆後,這一特徵表現得更為明顯。不過,仔細斟酌一下中美與俄美矛盾,不難發現二者的性質其實並不一樣:借用圍棋上的術語,中美沖突主要表現為「勢」之爭,而俄美沖突則主要表現為「實地」之爭;前者屬於「軟沖突」,有「虛」的一面;後者屬於「硬沖突」,有「實」的特性;因為性質不同,二者的未來走向也迥然有異。
「軟沖突」對抗性爆發性均不強
中美「勢」之爭,主要是指兩國在政治、經濟、外交以及戰略等方面的地位和影響力之爭。具體而言,在中國日益強大,不斷沖擊美國既有國際地位、稀釋其影響力的情況下,美國本能地想遏制與打壓中國,沖突因此發生。「勢」之爭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沒有明顯的開始或結束期,因而爆發性、對抗性都不突出;二是「勢」的此消彼長是歷史大勢決定的,外部力量或可延緩其進程,但很難扭轉乾坤,所以各方的明智之舉是順其自然,樂觀其成;三是「勢」之爭是發展上的競爭,而發展是各國的天然權利,在當今世界越來越重視規則的背景下,即便美國心有不甘,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運用體制外手段打壓。
因此,中美「勢」之爭是一種典型的「軟沖突」,其解決前景應當是以相關方順應歷史大勢而告終。事實上,近年來中美關系雖然不斷出現風波,但每一次都是以重入正軌告終,就是很好的證明。以最新發生的事件為例。近來中美圍繞著亞投行的角力頗為激烈,這是雙方「軟沖突」在經濟和金融領域的體現。美國擔心中國宣導成立的亞投行將會沖擊自己在國際金融領域的權力,所以一直動用各種手段加以阻撓。不過,這樣的阻撓都是以體制內手段遊說和外交施壓進行的,沒有也難以動用硬性手段。比如,美國一直施壓盟國不要加入亞投行,但在英、德、法、意等盟友不顧勸阻毅然向亞投行遞交加入申請後,美國也只得表示「這是各主權國家的權利。」——想想也是,不這樣表態山姆大叔又能說什麼呢?
「硬沖突」易導向擦槍走火
相比之下,俄美之間「實地」之爭,則呈現出明顯的「硬沖突」特點,其突出特徵是對抗性、爆發性都比較強,回旋餘地小,容易擦槍走火,兵戎相見。
冷戰結束後,俄美圍繞北約東擴進行的明爭暗斗,就是雙方「實地」之爭的典型表現。這樣的明爭暗斗在烏克蘭危機爆發後達到了高潮。烏克蘭危機表面上看是烏內部親西方與親俄勢力相持不下的結果,實質是美歐與俄在爭奪這塊戰略要地時的相互斗法。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如果不是美俄在幕後做動作,烏內戰早就偃旗息鼓了。
須要指出的是,烏克蘭危機大大激化了美俄矛盾,雙方短兵相接的態勢越來越明顯。據統計,2014年北約在其成員國空域共攔截俄羅斯飛機100多次,是2013年的3倍。以最新發生的事件為例,為了震懾俄羅斯,美國於3月9日宣布,將把大約3000名美軍士兵部署在東歐的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進行為期約90天的軍事演習。一位美國高級軍官直言不諱地說,這個部署就是意在「向普京總統和俄羅斯展示我們(北約)團結一致的決心」,並稱「美國將繼續在波羅的海的軍事存在,需要駐紮多久就駐紮多久,以震懾俄羅斯」。最令人擔心的是,近來北約與俄羅斯同時在黑海和波羅的海地區密集舉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雙方的距離是如此之近,以至於被媒體稱為「軍演撞車」。這一地區的形勢發展已經讓觀察家開始討論雙方是否會「擦槍走火」了。
概括而言,在當今世界越來越注重規則的背景下,中美「軟沖突」最終將會以美方順應歷史大勢,承認中國崛起現實的方式得以消解。而俄美如果不改變熱衷於爭奪地緣空間的冷戰思維,雙方的「硬沖突」將越來越朝著兵戎相見的方向發展。
香港商報評論員 余永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