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這個“+”號不簡單

2015-03-27
来源:中國質量報

  “互聯網+”這個說法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之後,很快就成為一個熱詞,占據各行業領域表述詞庫的前位。但翻看那些拿“互聯網+”說事的報道,總感覺不少人只是在趕時髦,想沾一下這個詞的熱乎氣兒,而實際上對它並不完全理解,甚至還存在一些誤讀。

  事實上,“互聯網+”這個概念遠非看上去那樣簡單,後面的那個“+”號含義豐富而深刻。國家發改委的一份報告對“互聯網+”這樣解釋:“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於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高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從這個解釋我們可以看出,作為一種新經濟形態的“互聯網+”,其中“+”號主要體現為“融合”、“優化”、“集成”、“提高”等幾個詞語,而這些詞的意義指向顯然已經超越了“+”這個數學符號的原本含義。也就是說,互聯網要融合的東西不是簡單的疊加,不是1+1=2,而是1+1>2。從政府工作報告的表述看,“互聯網+”行動計劃的重點是促進以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的融合創新,發展壯大新興業態,打造新的產業增長點,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環境,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增強新的經濟發展動力,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號的最終訴求是“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這是一個遠比“+”的數學結果大得多的目標。

  從“提質增效升級”這個目標看,“互聯網+”是用加(+)法列式,計算出一個乘(×)法結果。事實上,這個乘法效果已經顯現。比如“互聯網+通信”產生了豐富的即時通信工具,像微信、QQ等;“互聯網+零售”打造了使用方便快捷的電子商務平台,比如淘寶、京東等。在民生、醫療、教育、交通、金融等領域,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提升也逐漸成為現實。10多年來,互聯網產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傳奇:其增速是我國GDP增速的5倍;互聯網經濟占GDP的比重也超過很多發達國家;互聯網業已經完全具備拉動二三產業、帶動整個國民經濟全面向上的能力。如果“互聯網+”行動計劃獲得成功,將給中國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

  當然,正如那句網絡名言——“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互聯網+”也面臨著“很骨感”的現實語境。事實上,那個“+”號除了表達追求,更多是著眼於中國工業化遠遠沒有完成的實際,更多的是對用互聯網思維改造傳統物流、傳統金融、傳統制造業、傳統服務業等產業,推動其緩慢升級步伐的一種督促。一直以來,許多人和企業只是把互聯網當作一種外在工具,就像汽車的輪胎,而如今突出這個“+”號,意在告訴民眾特別是企業,互聯網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力,而且是一種內生動力,猶如汽車的發動機。

  基於可能存在的誤讀語境,特別需要提醒的是,在“互聯網+”推進過程中除了要防范簡單化、片面化,更要力避形式化,炒作過熱。現在地方政府都在搞“互聯網+”規劃,很有可能會出現互聯網園區或創業園區一哄而上的現象。過去政府主導之下的各種園區建設,常發生亂上項目、遍地開花、無序發展的情況,最終導致了供大於求的局面。比如,很多地方都表態要大力發展雲計算產業,但目前該產業已顯現出產能過剩的問題。

  顯然,在“互聯網+”後面,不是想放什么就可以放什么,也不是想怎么放就可以怎么放。“+”號的最核心含義是互聯網思維,是信息化、智能化,說到底就是“創新”二字。“互聯網+”的創新,要引領的是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發展的變革,絕不是修修補補的碎片整理,而是一次系統全面升級之後的重啟。( 胡立彪)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