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8

中國文物流失經歷四次浪潮

2015-07-06
来源:香港商報
  第一次浪潮:鴉片戰爭
 
  【香港商報網訊】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文物被列強大量搶奪與分食,中國「自元、明以來之積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國寶奇珍,掃地遂盡」。北京城「已失數百年來巍奐之美觀,舊跡留者,僅一二者」,致使「一座昔日充滿著輝煌金漆房舍的北京城,現在可只是一片羅列著蕭條殘物的荒野」。連侵略者也供認:「北京今已成為一強盜世界。」直到192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將六大箱共1200餘件書畫精品盜運出宮。這批文物珍品隨他輾轉北京、天津、長春等地,時間長達22年,途中被不時變賣,最終存於長春「小白樓」中的剩餘文物精品又遭兵匪哄搶。經查,這1200餘件宮廷文物精品絕大部分流失海外。不過,第一次浪潮到此結束。
 
  第二次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此期間日本侵華,這是中國文物大量外流的高峰期。當時,國民黨政府無論財力還是管理上都比較弱,博物館、考古工作都處於比較初級的階段,普通民眾在對文物的保護上也沒有任何意識。此時,歐美的國力強盛,強大的民間資本沒有去處。於是,收藏藝術品成為了美國社會的一種風氣。日本侵華時,他們的士兵都受過相關的教育,所以對明、清以上的古董,都先是保護起來,拿到手之后集中起來用輪船運往日本。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大量日本軍官舉家移民美國三藩市落戶,帶去了很多的中國文物。
 
  第三次浪潮:改革開放之前
 
  那時,以國家文物商店為經營單位,政策規定乾隆以前不能出口,可乾隆以后卻允許大量出口,嘉慶、道光時期的很多官窯瓷器、書畫以極便宜的價格流失海外,甚至,很多真正是明、清時代的真文物,因鑒定失誤,被當成仿制品賣了。當時有國人開辦的文物商店,專賣碑帖,很多都是老拓本,還沒裱過的,有清朝光緒拓,也有明代的很多文物以這樣的形式被買走。

  第四次浪潮:改革開放之后
 
  此時香港成為了文物走私的集散地和中轉站。內地的文物到了香港,隨后流散到了美國、中國臺灣、日本、東南亞,最遠的流失到了挪威、丹麥與荷蘭、德國、法國。盡管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文物保護工作走上了有法可依的軌道,但是文物的流失仍然怵目驚心。一些對金錢頂禮膜拜的不法分子把走私倒賣文物作為牟取暴利的手段。80年代中期,部分地區曾颳起一陣盜掘古墓之風,許多珍貴文物被盜流失。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