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換人’不只‘換人’這么簡單,關鍵是產業鏈上下游協調同步,打響東莞機器人的品牌。產業轉型升級與智能裝備業同步發展,一箭雙雕。“
傳送帶啟動,多個并聯機器人的支臂高速揮動,將輸送而至的月餅一一分揀至包裝盒中。視覺檢測儀器檢查包裝盒是否漏裝、錯裝。在傳送帶終端,一盒盒檢測合格的月餅被機器人裝入精美的外包裝袋。
李群自動化公司展示的月餅自動包裝線,只是東莞崛起的機器人產業縮影。
”東莞自去年起,在國內率先推行‘機器換人’。‘機器換人’不只‘換人’這么簡單,關鍵是產業鏈上下游協調同步,打響東莞機器人的品牌。產業轉型升級與智能裝備業同步發展,一箭雙雕。“廣東省機器人協會常務副會長、廣東國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明說。
未來三年翻倍增長
作為東莞市機器換人宣講的主講老師,李明7月12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感嘆東莞機器人產業”跑得早、跑得快“。
這也是逼出來的。東莞向來是制造業重鎮,曾有一句話”東莞塞車、全球缺貨“。以前指的是機箱、鼠標等電腦產品,現在則是手機、平板電腦。富士康、華為、酷派、OPPO、金立、步步高等均在東莞設立了生產基地。但近年,金融危機使出口價格下滑,加上招工難、人工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缺乏自主品牌等因素,使東莞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雪上加霜“,一些鞋廠、手機廠紛紛外搬到越南等地。
東莞制造業亟待轉型升級。2014年,東莞一號文件提出了要推動企業”機器換人“,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推動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東莞市推進企業”機器換人“行動計劃(2014~2016年)》、《東莞市”機器換人“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政策,從2014年起每年出資2億元,連續3年共6億元支持企業實施”機器換人“,最高補貼比例可達設備總額的15%。
李明說,機器換人意義很大,一是推動東莞原有產業轉型升級,二是推動東莞的機器人和智能裝備業,一箭雙雕。
東莞經信局的統計數據顯示,至今東莞申請了”機器換人“的專項資金支持,東莞六成規模以上機器人企業也不斷在涌現。
在2012年前,東莞機器人企業沒有幾家,2012年后機器人企業開始慢慢增加,2014年一下子新增了53家,是歷年來增加數量最多的一年。截止到2015年1月,東莞共有機器人企業108家。
按照規劃,東莞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產業的產值未來三年將翻倍成長,預計2016年產值達到350億元,2020年產值達到700億元,2025年產值超過1200億元。
招商引智:尋找機器人創業企業家
東莞”機器換人“與本土機器人產業捆綁發展,鼓勵使用莞產設備,并且莞產設備投入占項目設備和技術投入50%以上的,單個項目最高獎勵金額提高至500萬元。
在鼓勵本土機器人產業發展中,東莞一改以往出口加工業”招商引資“的做法,變為”招商引智“。李明說:”如果重復走招商引資的老路,招得最好也是一個組裝廠,不會有世界影響力的機器人民族品牌出現。所以一定要尋找有世界一流潛質的機器人企業創業家。“
2014年底,由香港科技大學李澤湘教授牽頭的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在東莞揭牌,這是東莞從”招商引資“到”招商引智“、擺脫以往出口加工業”老路“的嘗試。
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的主要股東,包括清水灣創業天使基金、固高科技、大疆創新、李群自動化等。其中,大疆創新已在全球無人機市場占據七成份額,李澤湘正是大疆創新CEO汪涵的導師;而固高科技由李澤湘一手創辦,已在香港上市;李群自動化,則由李澤湘的女弟子石金博任CEO。
石金博認為,機器人大潮會在四五年內出現”井噴“,國內欠缺的是把機器人應用做細的人。李群自動化將專注做機器人的應用。今年3月,李群自動化獲得了紅杉資本3000萬的首輪融資。
而李澤湘的愿景是,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孵化出完整的產業鏈。”松山湖機器人協同創新研究院“先給制造企業提出自動化的解決方案;然后,固高科技等提供機器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最后,裝備企業、系統集成商向制造企業輸入整套自動化設備和服務。
2013年,李澤湘”90后“的研究生陶師正也闖入松山湖創業,創辦”逸動科技“,研發他的”水上特斯拉“項目——環保電動船外機。如今,固高科技、大疆創新也在松山湖設了實驗室。”現在最重要的,是怎樣把機器人的高端人才吸引進來,一起碰撞,產生新的想法“。
在李澤湘看來,目前東莞做核心零部件和本體的企業還是太少,但市場很大,特別是制造企業需求很迫切。現在東莞需要做的是一個個行業地沉下去,要下功夫。目前大部分制造業還是以人工為主,機器換人不可能一步到位,可能先把關鍵的工作崗位換了,再慢慢拓展到全自動。下一步,把大數據用起來,讓機器更聰明。從應用看,3C產業的市場潛力很大。
李明也認為,東莞機器人產業的配套能力尚待提高,上游的關鍵部件企業規模小,關鍵零部件依靠進口;中游的整機裝備制造企業的整體實力不強,產品應用行業分散;新增的機器人企業,多數是下游的系統集成商。”所以,上中下游一定要協調同步、抱團發展“。國唐公司計劃與北京大學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合作,在東莞搭建一個公共服務平臺,與各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產業園結合,為機器人創新、創業提供一站式的管家服務。
要讓小微企業”買得起“
今年5月,做手機連接器的東莞長盈精密技術有限公司宣布,將建設東莞第一家”無人工廠“,首期計劃投入1000個無人機械手,前期已有100個機械手率先”上崗“。
事實上,3C領域已成為東莞智能制造的突破口。東莞印發《東莞市3C產業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實施方案》,推進東莞3C產業智能數控裝備應用,確保推廣應用2000臺國產智能數控裝備和1000臺工業機器人,今年支持建設2至3個3C產業的智能制造示范車間。
不過,長盈的總經理助理羅衛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一套機器手需要18萬元,目前一個工人的年用工成本約6萬元,而在不同工序上”機器換人“的替代率不同,有的工序在現階段進行”機器換人“并不劃算。
一位在東莞開工廠的小老板張睦(化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東莞企業成千上萬,只有幾百人的微型企業很難申請到政府補貼。大部分工廠都會有小型自動化設備,但實際上,大量使用自動化機械來代替人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訂單規模大而且是穩定的長單。
”東莞企業多以OEM、ODM為主,很多企業用直接投資的方式或者舉債的方式開展‘機器換人’,一旦市場訂單不足或自身配套條件不足,又會面臨產能閑置,這會影響到成本的回收周期,甚至還可能讓企業陷入因無法及時還款而機器被鎖死的惡性循環。“李明說。
張睦認為,中國企業最需要的是借鑒日本經驗,不是全自動機械代替人力,而是采取許多助力機械來減輕人的負擔、提高效率,比如,人一天做500件,利用了助力機械可以做1000~1500件。”小型機械創新是中國小微企業最需要的,這與我們現在想的機器人不同。“
東莞的機器人企業”拓斯達“,其實已經留意到這方面的需求。過去三年,拓斯達的營收規模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長,2014年營業收入已超過2.1億元,去年在新三板掛牌上市。拓斯達作為東莞機器換人的協作企業之一,提出了”做一年回本的自動化“。
拓斯達董事長吳豐禮曾說,”自動化方案+規模化生產+設備金融租賃+政府補貼=機器換人“。比如,自動化節省100人,以每人每月工資(五險一金、包吃包住)4000元算,每月節省40萬元薪資;而租賃自動化設備,每月僅需支付13.3萬元,每月利潤增加26.7萬元。
”機器換人,不是增加幾臺工業機器人,或者建一個高科技的全自動工廠就能完成。而需結合生產工藝流程的優化,以及傳統制造工人向技術工人轉變,才能實現效益、效率的提升。“李明說。
”一兩年后,東莞機器人行業真正的明星企業將涌現,目前仍是蓄勢階段。它們一旦爆發,將能量巨大,真正的產業規模效應將在三五年后才會體現。“李明說,要從根本上顛覆”東莞制造“位居低端、缺乏技術含量的傳統印象,傳統制造的代工廠轉變為”智造“工廠將是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