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首位歌劇交響樂指揮家、中央歌劇院終身榮譽指揮鄭小瑛(中)在深圳女性文化沙龍上
今年新一季的深圳女性文化沙龍,邀請到內地首位歌劇交響樂指揮家、中央歌劇院終身榮譽指揮鄭小瑛教授做主講嘉賓。86歲高齡的鄭小瑛教授侃侃而談,向觀眾分享其追尋夢想實現生命價值的藝術人生。鄭小瑛的一生,與音樂結下不解之緣。6歲學琴,19歲投身文工團,33歲在前蘇聯完成首場歌劇指揮,中年創辦女子愛樂樂團推廣高雅音樂,古稀之年創辦民辦交響樂團,鄭小瑛的音樂履歷,清晰展現出中國交響樂指揮發展的脈絡,從無到有,從基礎到成熟,不斷分享音樂的美。「汲社會之所需,盡自己之所能」,鄭小瑛用自身的傳奇,再次佐證了綻放生命好好做自己的榮光。香港商報記者 林濤 林麗青
「人們常常問我女指揮有什麼特點?我說從專業上講,什麼特點也沒有,你必須跟男指揮一樣,甚至你要在專業能力上不輸於男性,人家才會選擇你,因為沒有一個樂隊會忍受你的無能。我在哈佛大學講演時也說,我沒有受到性別歧視,但也沒有受到優待。」鄭小瑛說。她強調女性必須自信、自強,有充分的韌性,才能有承受困難的力量。她又提到,女性要汲社會之所需,盡自己之所能。如果社會需要,你沒這個能耐,不行;如果你很熱情,但你又做不成,也沒有什麼意義。所以,「你要看好了社會需要,自己盡力去做,堅持到底。這是我對各位姐妹的一點勸告。」
六歲學琴 首觸音樂
鄭小瑛出生在一個頗為傳奇的家庭。父親是上海基督教牧師之子,母親是重慶穆斯林大家族之女,「在差不多一百年以前這樣的一個婚姻是不能被接受的,母親受新思潮影響,從重慶跑到上海跟父親在教堂里結了婚。穆斯林家族把她開除,不讓她回去。直到有了我,外婆想見她的第一個外孫女,我媽才能回到娘家探親。」在思想開明的母親培養下,鄭小瑛六歲開始學鋼琴。「我很喜歡音樂」,鄭小瑛回憶說,在其就讀的教會學校里,「有幾臺鋼琴,大家都去搶著學,每個人能夠有半小時練習就算不錯了。」教會學校的讀書經歷,幫鄭小瑛打下了音樂基礎。即使是在戰亂年代,鄭小瑛也沒有耽誤讀書。「父親是一個很嚴厲的人,他把我當男孩子看,嚴厲到我一定要考第一名的程度,我要考了第三名我都不敢回家。」對於父親的嚴格要求,鄭小瑛至今記憶猶新。在鄭父的嚴格要求下,鄭小瑛高中畢業就考取了北京協會醫學院。那一年鄭家舉家從重慶搬回了上海,鄭小瑛就讀當地女子大學。在大學里,鄭小瑛參與了學生運動,在學校組織民革社,也初步接觸到當時的解放區歌曲、蘇聯歌曲等。
文工團 音樂新感悟
1948年,19歲的鄭小瑛做出了人生最大的選擇,她背著父母離開學校奔赴解放軍參加革命。由於有著相對良好的音樂基礎,鄭小瑛被分到文工團,年輕開朗的她如魚得水。在文工團,鄭小瑛有了第一次指揮的經歷,「上街游行,我領著大家唱一個革命歌曲。」那時,誰也不知道鄭小瑛會成為職業指揮。在文工團的日子里,鄭小瑛完成了從喜歡音樂到從事音樂工作的角色轉換。隨文工團到河南開封時,鄭小瑛對河南大鼓很感興趣,后來便成了團里的大鼓手。文工團的生活經歷,也讓鄭小瑛對音樂有了新的認識。「那段生活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音樂是人民創造的,」鄭小瑛說,在文工團到少數民族地區去慰問演出和采風的過程中,少數民族對音樂歌唱的熱愛,原始生態的活力感染了鄭小瑛,「音樂歌唱是他們生活里面的一種語言,你的音樂的靈感是來自普通百姓的,音樂家沒什麼神氣的。」
古稀之年 南下創民辦交響樂團
人生七十古來稀。但對鄭小瑛而言,70歲,是一個新的開始。70歲那年,鄭小瑛應邀南下廈門創辦了民辦交響樂團廈門愛樂樂團。15年里廈門愛樂樂團出訪了世界上10幾個國家和地區,完成了1200多次演出。2000年11月21日,世界客屬第16屆懇親大會在福建龍巖舉行。中國首部客家音樂交響樂《客家土樓》向來自世界各地的3000多名代表首次奏響。《客家土樓》也到莫斯科和聖彼得堡演出,圓了鄭小瑛的一個念想。「我的學業是在蘇聯的教授和朋友幫助下完成的,國內音樂學院的指揮理念和方法都是向蘇聯學習的,」鄭小瑛說,「通過《客家土樓》演出,把中國優秀文化介紹到俄國,我想讓我老師的國家和人民知道,中國人有感恩的心。」
留學前蘇聯 歌劇表演首揮
1952年底,鄭小瑛被文工團保送到中央音樂學院就讀,自此開啟了系統專業的音樂訓練之旅。1954年,蘇聯指揮家杜馬舍夫受邀開一個合唱指揮班,中央音樂學院作曲學生鄭小瑛被點名選中。回想起當年被選中的原因,鄭小瑛認為,主要是自己鋼琴較好,聽力也靈敏,而在文工團的指揮經驗也加分不少。如今,鄭小瑛家里仍懸掛著恩師杜馬舍夫的照片。正是這位前蘇聯年輕的指揮家把鄭小瑛帶進了指揮領域里。
1960年,鄭小瑛被選派到蘇聯國立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學習歌劇與交響樂曲,她先后跟從知名教授指揮家安諾索夫和世界知名指揮家羅日杰斯特文斯基學習歌劇交響樂團課程。她是一個勤奮的學生,利用假期時間,鄭小瑛在列寧圖書館讀完了有關指揮的所有英文參考書。
1961年10月1日,在導師安諾索夫的安排下,鄭小瑛的第一場交響音樂會在莫斯科劇院舉行。由另一位恩師杜馬舍夫引薦下,莫斯科國立音樂學院資深指揮家教授擔任鄭小瑛的歌劇指導老師。在中蘇關系緊張的1962年10月3日,這位教授頂著巨大的壓力為來自中國的女學生安排了一場正式的歌劇表演。「歌劇院一般不接受年輕的沒有經驗的指揮來指揮這一套,一定是我那個老師特別的理解,劇院接受了。」鄭小瑛的指揮獲得了圓滿成功,她是第一位中國女指揮家,那一年,她33歲。
創立愛樂女 普及音樂
「我覺得自己后來比較成功的一些事情都是為大眾去宣傳音樂,事實上是教育事業。」鄭小瑛如是說。這一切,源於1978年的一場歌劇演出。
1978年,鄭小瑛在中央歌劇院排練的歌劇《茶花女》到石景山演出,當時的觀眾并不懂得如何欣賞歌劇,哄哄鬧鬧的現場讓演奏員無法表演。這讓鄭小瑛很難受,也引起了她的反思,「這不是觀眾的責任,十多年他們欣賞正常的音樂演出的機會被剝奪了,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我們能做點什麼?」
正是從那時開始,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且學會欣賞歌劇交響樂,鄭小瑛在每次演出之前充當起義務講解員的身份,從點滴做起普及音樂知識。為舉辦有關歌劇的音樂講座,鄭小瑛用小錄音機錄制音樂主題,并親手制作宣傳海報,在售票處宣傳,吸引觀眾入場聽講。二十分鐘音樂講座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也奠定了鄭小瑛普及音樂的信心。
后來,鄭小瑛還成立中國愛樂女交響團,利用中央歌劇院樂隊的休镕時間,到學校里宣傳古今中外的經典音樂。「這是一個志願者團體,前前后后有七八十個成員參加過愛樂女。」鄭小瑛說,愛樂女成立七年,一共演出了近300場,到過70多所大中學校,聽眾約十幾萬人。中國愛樂女交響團培養了一批年輕的獨奏家,她們的品質也讓鄭小瑛贊不絕口。「因為學校離得比較遠,當時樂團到學校演出的唯一要求就是學校要出車接送,」鄭小瑛回憶說,有次大雪天,學校前來接人的車晚到了一個鐘,本來很擔心團員等不及了,結果發現團員們堅守原地等車,最后上車的團員為了驅寒還在雪地里跳了一個多鐘頭,這讓她非常感動。
激情澎湃自稱80后
與鄭小瑛接觸,時時能感受到她的激情澎湃、神采飛揚和旺盛的生命力。她常常開玩笑地稱自己是80后,在她的學生為她慶祝80大壽的音樂會上,有人問她還要干幾年,她幽默地說,「我再干幾年呢?5年?10年?18年?算了,整數吧,20年!」
也許是昂揚的生命力,鄭小瑛在演出生涯中屢屢化險為夷。2005年的最后一天演出,76歲高齡的鄭小瑛失足滑倒,翻到舞臺下。「當時覺得我肯定完了」回想起當時的場景,鄭小瑛還有點后怕,「可是下去以后呢覺得好像哪也不疼,人家趕緊把我抬上去,大家都覺得完了,我說你們趕快回去坐下,讓我安靜一會,兩分鐘以后我覺得沒事,我就上去了。」當天,鄭小瑛連講帶演在臺上站足了50分鐘。十分慶幸的是,沒有傷到骨頭。「第二天我可渾身的疼極了,還好只是有點軟骨挫傷,也不用躺上兩三個月。」
80歲時,鄭小瑛在廈門成立了一個歌劇藝術中心。兩年多的時間里,該歌劇藝術中心推出了四部歌劇和一部歌劇的大歌劇的音樂會。「如果社會需要我,就是我最大的幸福。」這是她的口頭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