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韓國政府正式宣布,樸槿惠總統將於9月2-4日訪華,並參加於9月3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
韓國是亞洲的重要國家,樸槿惠也是中國最早邀請的外國首腦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歐洲主要國家首腦出席可能性不高的情況下,樸槿惠的決定分外引人關注。其意義不僅僅在於紀念活動增加了新的夥伴,更有助於“撬動”其他亞洲國家,帶來強烈的示范效應。
近年來中韓關系不斷走近,處於曆史最好水平。而且,70年前中韓兩國還同受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曾並肩抗日。韓國輿論還曾列出樸槿惠應該出席北京紀念活動的各種理由。比如,很多分析認為,無論從中韓經貿關系、東北亞地緣政治、半島問題僵局、中美兩強利益平衡等角度講,樸槿惠出席都是利大於弊。
這樣看來,韓國參加北京紀念活動,原本“天經地義”。
但事情往往並不這么簡單。實際上,韓國政府做出這個決定的過程堪稱複雜與曲折。我們還注意到,根據韓國政府公布的信息,目前樸槿惠還尚未決定是否將出席其中的閱兵式活動,“懸念”依然尚未完全解開。這充分反映出,韓國在這個問題上的無比“糾結”。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韓國第一次遇到類似難題。過去兩年,曆史曾多次重演。是先中韓FTA,還是先TPP;是否應當加入亞投行;是否同意在韓部署“薩德導彈”系統。這些都曾令韓國“糾結”不已,乃至“糾結”至今。
而且,與FTA、亞投行等具有很強經濟性的事件不同,此次北京紀念活動的政治色彩顯然更加濃厚。使得韓國政府在做決定時,更加小心翼翼,“其慎重程度更甚於亞投行問題”。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其背後,韓國政府所面臨的阻力異常強大。
第一個阻力來自於美國。
不可否認,在重大問題上,韓國要看美國臉色。曆史上的“血盟”關系和現實的安保需求,使得韓美關系一直是韓國外交的重中之重。
近年中韓關系日益走近,對此美國一直高度“警惕”,擔心影響其“亞太再平衡”戰略布局。之前,日本共同社曾有報道稱,美國要求樸槿惠不要參加。盡管隨後韓國和美國均否認了這個說法。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美國內心裏無疑是不希望樸槿惠參加的。
第二個阻力則來自於日本。
由於領土、慰安婦等問題上的分歧,近年韓日關系遇冷。今年適逢韓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美國急於“拉郎配”促成韓日和解,以加強美日韓同盟關系、抑制中韓走近。這也使得韓國的外交形勢變得更加複雜:既不能過度“刺激”美國,同時又不能給人留下主動示好日本的印象。而韓國國內關於韓日關系應“回歸正常”的呼聲也日益高漲。今年6月韓國外長尹炳世完成其就任後的首次訪日,這被視為兩國關系有望改善的象征性事件。
不少分析認為,當前韓日關系正處於關鍵時期。如樸槿惠參加北京紀念活動,可能會使韓日關系蒙上一層新的陰影。
第三個阻力則來自於韓國國內。對樸槿惠是否應參加,韓國國內意見一度並不統一,“積極參加論”和“慎重論”各占有一定市場。尤其是“慎重論”聲音中,不乏一些擁有較大影響力的韓國媒體。《韓國經濟新聞》的評論就很具有代表性,“美國和日本都不參加,韓國為何要參加”。
正是受到以上多個因素的影響,過去數月間,樸槿惠政府反複“糾結”,遲遲未能作出決定。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各方意見的試探碰撞,形勢逐漸變得明朗。樸槿惠政府的天平終於開始逐漸倒向“積極參加論”。
首先,是來自於韓國輿論和主流民意的支持。據韓媒報道,一份民意調查顯示,超過一半(51.8%)的受訪韓國民眾支持樸槿惠出席,遠遠多於反對的比例(20.6%)。
其次,是韓國朝野兩黨持一致支持立場。韓國執政黨議員、國會外交統一委員會委員長羅卿媛先後兩次公開表示:“中國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並無不妥,韓國沒有不參加的理由。”而韓國最大在野黨黨首文在寅8月17日也公開表示,建議樸槿惠應當出席。
第三,來自於外部阻力因素的變化。韓國提前兩個月公布了樸槿惠10月中旬訪美的消息。這一出乎外交慣例的舉動,也被分析認為是有意在宣布訪華前先行公布訪美計劃。意味著或許某種程度上韓國已經取得了美國的“諒解”。而近日一度傳出的日本首相安倍可能會訪華的消息,更是為樸槿惠的最終決定掃除了另一大障礙。連日本都要參加北京紀念活動,樸槿惠還有什么可“糾結”的?
最後,也是樸槿惠政府自身外交策略的考量。
自2013年2月上台執政以來,樸槿惠5年任期已經過半,然而東北亞局勢卻依然錯綜複雜。而“北京紀念活動”外交,恰好為急於尋找外交突破口的樸槿惠政府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
影響朝鮮半島的關鍵六方——中美俄日朝韓,亦恰好是本次事件的重要當事國。目前情況看,除去美國料將不會出席之外,俄羅斯總統普京已確定將出席,日本和朝鮮還存在一定的變數。這為韓國施展雙邊乃至多邊外交提供了空間。一方面可積極促成中日韓三國首腦會談,另一方面,親中促朝,在朝鮮半島局勢上爭取有利地位。
綜上,在又經曆了一場“亞投行”式的“糾結”之後,樸槿惠最終做出了決定。這既是中國外交的一大勝利,也是近年來中韓關系長足發展的結果。但可以預料,隨著中韓的日益走近,類似的博弈今後或還將不斷上演,這既考驗韓國政府的外交智慧,也同樣考驗中韓關系的“成色”。 (作者:芮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