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碧珊
過去的一周時間里,針對中國的責難如潮水般洶涌,新興市場匯率、大宗商品價格暴跌,甚至連歐美日、港台股市也受累急挫。感覺似乎所有的這一切都是人民幣惹的禍。中國打噴嚏,世界很難受;當真如此,其實未必。
因為恐慌傳遞流感
人民幣在貶值3%后企穩,區區3個百分點就足以攪動世界嗎?海外就有公正聲音SAY NO,法國巴黎銀行G10國家貨幣策略主管表示,其實人民幣貶值的影響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大。即便貶值10%,人民幣也不足以對於歐美經濟造成太大的直接冲擊。
言論基於,人民幣在歐元和美元的貿易加權權重占比大約為20%,而貿易加權的美元和歐元每升值10%,在未來18個月內將帶動0.5%至0.6%的通脹和GDP增長。所以即便人民幣貶值10%,其1年內對歐美通脹和GDP增長的影響,不過也才0.1到0.2個百分點。震盪根源到底又是什麼,那是源自對金融危機的內心恐懼,因為人民幣貶值喚醒了通縮惡魔。
目前尚且「盈弱不堪」的全球金融,將對危機深層的恐懼歸咎於人民幣貶值,從而引發全亞洲貨幣貶值風潮并蔓延,新興市場貨幣加入貶值隊伍,大宗商品價格進一步下挫,進而掀起西方通縮大潮,壓垮本已搖搖欲墜的企業盈利能力,引發全球範圍內的低通脹,讓全球陷入真正的經濟衰退。過去是美國打噴嚏,世界就感冒。如今看來,因為對危機的過度驚悚讓中國也同樣具備了擴散流感的能力。
治未病確實是本意
然而中國本意可是治未病,既沒有擴散流感的心更沒有制造恐慌之意,那可真是一片丹心日月可鑒。回頭來看第一場治未病。因為去杠杆清理場外資金,卻成為了引發股災的導火索,本意當然是好的,可代價呢。
一次又一次地大規模救市,卻不見起色,常言道股市就是經濟大環境下的縮影,實體經濟尚未改觀,一而再再而三地托市,并不會對實體經濟有本質幫助,作為投資者往往會因為政府越救市而越恐慌,即便入市那也是短期套利。為了要擠泡沫,短痛在所難免,將更多精力集中於實體經濟,根治結構問題,那才是真正牛市的基石。
而第二場則更是丹心一片。關於匯率擴大波動幅度,那幾乎可以百分百肯定,政府初衷不是為了貶值,一心只想提高靈活性,以爭取提高人民幣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的可能。為何如此篤定,那是因為中國政府隨后不斷花費美元以換取穩定人民幣匯率,甚至不惜動用外匯儲備。明明就想推進市場化改革,加大波動區間,靈活匯率機制,最后卻因為準備不足而亂了陣腳。
是「愛」就得說出口
由此可見,在股市去杠杆和人民幣擴幅問題上,政策出台顯然不夠智慧。既溝通不足,又缺透明度。如果在為股市擠泡沫的同時,第一時間如實對外公布場外融資融券到底規模有多大,隨后市場就不會把恐慌無限放大;匯改之后,IMF明確表態歡迎,卻又為何招致海外媒體鋪天蓋地口誅筆伐,還是溝通不夠。
「維護金融市場穩定運行,加快相關制度建設,培育公開透明、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資本市場。」在28日國務院討論國際金融形勢新變化專題會上,總理李克強要求。公開透明確實能為穩定金融市場保駕護航,看看美聯儲的經驗之談。
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在任職期間反覆強調公共溝通的重要性,認為良好的溝通可以讓家庭和企業更好地理解美聯儲決策以及其未來變化的邏輯,有助於提高貨幣政策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而美聯儲現任主席耶倫更在一次演講中用「革命」一詞來形容溝通之關鍵。美聯儲向來公開所有的議息會議紀要,謀求做好前瞻性指引,此舉早已被市場視為一種有效的政策導向。今天的中國切實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若按平價購買力(PPP)計算,占全球產出比重達到16%的中國與美國相當,一舉一動變得舉足輕重。除了決策慎重之外,公開透明順暢溝通,則可避免誤解誤判引發的不必要恐慌,更能有效杜絕好心辦壞事的不必要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