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力量決定了收藏趣味,收藏趣味的高低決定了市場對藝術家的選擇。它和學術力量並列,是藝術收藏市場健康發展的兩條腿,缺一不可。

本期專家:中國嘉德油畫部專家朱琳
最近很多人問我,沙耆好像相對之前的默默無聞有“熱”起來的趨勢。其實20多年來,沙老的作品從未與市場“絕緣”,但是與一些“熱門畫家”相比,他確實被埋沒了太多年。而與他同樣被埋沒的藝術家永遠比被發現的要多得多。
沙老的作品從中國大陸的拍賣市場起步階段就已經出現在二級市場上了,一些中國台灣地區的畫廊及藏家自上世紀90年代就一直在關注着沙耆,他們的一些推廣活動成為我們目前了解沙耆藝術的基礎。因為其作品在色彩使用上非常大膽,線條、結構的處理也表現出了鮮明的現代主義特征,所以對當時剛剛開始進行“藝術審美”活動的藏家來說,既是一個機會,也是一個考驗。
近幾年來,藏界對早期油畫的關注度有了明顯的提升,沙耆作為早期油畫領域的重要一員,自然也吸引了藏界的注意。從2014年春拍起,藏家對沙耆的藝術面貌及成就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也使沙老作品的價格突破了近些年來的一個瓶頸,連續實現了價格的新高。隨着一些學術機構的逐漸介入,對其藝術創作的系統性工作一旦展開,沙老在美術史上的位置會被重新認知。
與沙老同年代的第一、二代西畫藝術家中,被埋沒的永遠比被發現的要多,未能保存下作品的以及無奈改換職業的藝術家數不勝數。如吳大羽現存世的作品均為小尺幅創作,留法時期的油畫我們只能從黑白圖片上窺探一二,朱屺瞻的油畫作品中目前僅能見到的不超8件,李駱公早期油畫作品留存數量亦極為有限。吳大羽的市場跟沙耆有一定相似度,均在早年就已出現,但困于作品數量,以及藏家的認知程度,一直起色不大。但隨着吳大羽學術研究成果的積累,今年其作品亦隨之沖破了1000萬元的高價,不得不說是“學術引導市場”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
沒有足夠的作品數量,市場就沒有交易的機會,沒有一定的流通頻率,自然就無法形成成熟和向上的收藏市場。現在,藏家願意花費更多的資金、更高的價格來購買這些早期作品,說明他們對這個時期的作品有很紮實的理解及深厚的情感。目前,境外回流的早期油畫作品越來越多,也從側面反映出這部分的收藏群體在擴大這個事實。
冷靜的市場正是我們挖掘被“冷藏”的藝術家的好時機,而市場的冷靜建立在藏家成長的基礎之上。據觀察,近三四年國內藏家在競買時逐漸擺脫價格主導模式,開始認真考慮“什麼樣的作品才是好的藝術作品”、“我要收藏什麼樣的作品”,這其實是一個“認識藝術的本質”及“建立收藏體系”的過程。這個過程很重要,收藏力量決定了收藏趣味,收藏趣味的高低決定了市場對藝術家的選擇。它和學術力量並列,是藝術收藏市場健康發展的兩條腿,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