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到日本買大米、打醬油已經成為焦點話題,其中對中國食品質量的諷刺意味不言而喻。為盡快改變這一現狀,出口食品內銷已被提上日程。
昨日(23日),記者從“2016年度供港生鮮招標發布會”上了解到,首批招標的200億元供港生鮮產品將在明年投放國內市場。商務部下屬國際品牌中心計劃從明年開始,首先將供港企業生產的富余產品,在北上廣深及長三角、珠三角等主要城市試點銷售。近60萬居民將“試水”,產品覆蓋肉禽蛋奶、瓜果蔬菜、米面油及調味品等。
質檢人員抽檢供港家禽
好不好?
“供港三趟快車”已有53年歷史,供港生鮮99.999%合格率已成傳奇,“供港”品牌深入人心。
很多內地居民不知道的是,在1962年“三趟快車”開通之時,中央政府即有一個考慮:通過香港市場,讓國內食品業掌握國際食物監管和品質要求,提升國內食品質量。即將進行的供港食品內銷或許能實現這一“初衷”。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學會國際品牌管理中心主任許京接受采訪說,其實大陸和香港的差距并不是特別大,核心在監管力度,就是強制、免費,這是兩大關鍵點。第一,強制;第二,免費去檢測,形成一種慣性。
質量會否下降?
對于今年年初發布供港食品企業將同時內銷的消息后,香港社會有擔心內地市場會否與香港形成競爭,憂慮產品質量降低。許京就回應說,這是過分擔憂,“純屬多余,我再三強調,對所有供貨商,我們都會查。首先,你要有供港的記錄,我們才會采納。而不是說你們全額供給我,我們可能也不會簽這樣的單。”
此外,復制供港監管體系,在保持同樣監管力度下,產品采取了“就高不就低”的商品采購原則,充分尊重消費者選擇更好的權利。以臘肉為例,內地標準明顯高于供港標準(供港標準亞硝酸鹽要求不高于200ppm,而內地要求亞硝酸鹽不高于30ppm),則以內地標準執行;以大米為例,日本檢測范圍明顯更為廣泛(日本要求檢測579項指標,而國內標準檢測項目在50項左右),則以日本檢測標準執行。
貴不貴?
一家香港媒體曾參觀過內地某家供港注冊豬場,該場集中供暖設備、水簾降溫設備一應俱全,種豬每天可以享用兩個雞蛋,哺乳期的母豬甚至能喝到魚湯。養殖場還要求有嚴格的分區,包括生活區、生產區、污水處理區、飼料儲存區、獸醫室、配種間……在這里工作的生產經理和飼養員,每年11月到次年5月都要盡量避免外出——因為這個階段是疫病多發期,所有供港活豬養殖場必須實行“封場管理”。此外,豬場每個月進行兩次瘦肉精檢測,每個季度進行一次常規監測,項目多達42項;而豬場日常活動也都需記錄在冊,供監管部門查閱。
這是廣東惠州一供港澳肉雞養殖基地一角。該基地占地面積480畝,雞舍29棟,年產優質黃雞48萬只。
這樣嚴苛的標準會不會讓內銷食品價格高企?根據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國際品牌管理中心6月10日到14日對香港市場食品零售價格的監測,在調研的12項生鮮產品中,除西蘭花略高于內地同期某知名電商非促銷售價外,其余11項供港食品價格皆優于內地電商售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