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官媒評"扶不扶老人":如果不扶我們會失去更多

2015-09-29
来源:人民日報

  路遇老人跌倒扶不扶?這本不是問題的問題,如今真成了選擇難題。從多年前的南京彭宇案,到此后多次發生的扶老人被訛事件,輿論對此高度關注的一個副產品,就是不少人得出結論:遇到老人倒地不能輕易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也不免要捫心自問一下,如果自己遇到跌倒的老人,還有沒有勇氣去“扶老”?

  當然這要分情況。如果我就是責任人,那肯定沒得說,一定會去扶。這還真不是唱高調,我是不愿承受未來的道德恥辱感,與付出更大的心力去懺悔相比,我覺得還是擔責比較劃算。這也算是一種理性吧。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我不是肇事者呢?我想還是會去扶。這也不是唱高調。中國人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是一種從私德向公德的傳遞。簡單換位思考一下,自己也有老的一天,也會有需要幫助的時候,如果我們僅僅因為已經發生的一些極端事件,就失去了對社會起碼的信任,最終受到損失的也許將會是我們自己。

  在這類事件中,有一種令人不寒而栗的論調:“如果沒撞人,你為何要去扶?”“如果沒撞人,為何要墊錢出住院費?”按照此邏輯,當年雷鋒叔叔不知“撞倒”了多少人!我們樂意去幫助別人,是因為我們相信人性本善,相信人同此心,相信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為別人排憂解難,會讓自己也快樂一些。

  我相信,每個人都曾經有過被素不相識者幫助的經歷。坐飛機時,行李箱太重,常常會有男士主動幫忙舉到行李架上;錢包手機不小心落在公共場所,總有好心人及時提醒,也有過丟掉的財物失而復得的經歷;最令我感慨、對我影響極深的,是2005年父親在馬路上被大卡車撞傷,也是一位陌生人及時將他送到醫院救治……

  當然,也有過被陌生人欺負、欺騙等不愉快的經歷。但是,我始終覺得相信他人的善意對個人來說更有利。身處茫茫人海,絕大多數時候,我們的身邊都是陌生人,如果你對周圍時刻保持不信任的恐懼與警惕,那付出的心理成本太高了。我寧愿在擁有防范意識的同時,相信周圍的人是善良的、友好的。以此為前提,那你自己是不是也應該做好別人的“陌生人”,對身邊的陌生人抱有善意,在別人需要我們幫助時及時伸出援手。

  所以,無論事實如何,做到一個“扶”字至少是得分的。在“扶”的那一刻,實施的是救助行為,無論是亡羊補牢還是見義勇為,“扶老”本身都值得提倡與鼓勵。

  很喜歡一句話:“臉上的泥土不能阻止眼中的光芒”,即使行善面臨風險,甚或未必能夠立刻得到理解,年輕人也不應當放棄自己正確的價值取向。因為如果不扶,我們會失去更多。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