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日本國家安全保障會議(NSC)國家安全保障局長穀內正太郎(左)與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會談。攝於北京釣魚台國賓館。(共同社)
原標題:社評:與日本敞開鬥對中國戰略上不值
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13至14日兩天訪問日本,與日國家安全保障局長穀內正太郎對話。這是兩國通過高級別磋商摸索改善關系的一個機會。楊潔篪恐面臨困難的談話,然而與焦慮、患得患失的日本打交道,這是中國現階段的宿命。
東京很期待全面恢複中日高層交往,希望改善中日關系,但日方又似乎克制不住對恢複兩國關系明顯不利的一些言行,表現出看上去有些奇怪的矛盾性。
中國這個鄰居的性格形成史戲劇性地大起大落,它在亞洲最早進入現代化,整體發達程度至今居亞洲之最。但它在崛起的路上劣跡斑斑,幹了壞事,也受了懲罰,至今國家主權殘缺,這一切對它的民族心理顯然留下了負面影響。與歐美很多發達國家相比,日本一直顯得不夠敞亮。
中國崛起改變了日本的地緣政治環境,也灼傷了它的優越感,讓它的心理正在經曆二戰失敗以來最徹底的洗禮。重新面對強大的中國,對日本是一場觸及世界觀的挑戰,日本是這個世界上對中國崛起最不適應的國家之一。
日本從某種意義上說蠻痛苦的。它仍在美軍占領下,過去被它橫掃的中國成了新的龐然大物,韓國也在對它奮起直追,而整個日本又在經受老齡化的折磨,國家未來缺少希望,有強烈朝不保夕的危機感。日本的這份痛苦需要釋放,與中國糾纏,同時折騰它自己和中國,似乎是不錯的釋放方式。
然而中國實在沒時間“陪它這樣玩”,那樣的話中國會與日本抱著一起“破罐子破摔”,外圍大國非要樂死不可。如果中國面前只有一個日本,那么當它傾盡力量與我們鬥時,我們就可以牙還牙,扁它。但中國面對整個世界,與日本對著幹對中國在戰略上不值。因為無論鬥贏還是沒鬥贏日本,對中國沒有特別大的戰略意義差別。
中國應爭取同日本保持友好,如果友好不了,也不讓它變成尖銳對手,以至於對我形成戰略注意力的分散和牽制。中國人能不能看清這一點,有沒有能力從更高處駕馭、超越中日之間的重重糾葛,這或許是測量我們大國雄心的試金石。
當然了,現實中並非所有國人每時每刻都能對日保持淡定。日本有時做得的確很氣人,同它的一些鬥爭是我們堅持原則的必要代價,更何況我們也有感情和脾氣,隨時都端著、克制著挺累的。但是做大國可能就是一件挺累的事。格局越大,越要統籌行動,越難率意而為。
很多國人希望國家的對日政策更強硬些,這種心態恐怕需要逐漸調整。大國的力量不總是需要通過強硬來展示,很多時候溫和是更高層級實力和智慧的表現。中國GDP已是日本的兩倍,成為它的四五倍完全不是遙不可及的事。中國用得著以態度強硬顯示對菲、越等國的威嚴嗎?對日本,中國也有了更多不怒自威的資本。
中國人如果現在還很容易被日本“氣著”,應當說這當中有一部分問題是需要我們自己加以反思的。
對日關系深度嵌入中國的整體外交格局中,只有高度專業的團隊才有能力管理之。中國民間在積極參與對日關系的同時,應當信任政府,給國家外交團隊更大具體操作空間,從而確保中國對日政策實際運用的專業性。
中日問題重重,但如果抖開來,美日之間的潛在問題更多。想想看,美國大兵至今還在日本土地上作威作福呢。日本這些年的對外鬥狠主要針對了中國,這不應該,從曆史的大視角看是可以改變的。盡管美日矛盾大爆發在短期內幾無可能,但了解這一切可以讓我們進一步領悟當下中日關系困難的階段性。我們或許用不著“恨”身邊的這個鄰居,我們更需要認真尋找或打造改變它對華行為方式的那把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