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媒體報道,美國軍艦進入中國南海主權聲張地區12海裏內,要求“保證航行自由”的消息。一時間,“南海”、“中美”、“軍艦”,這些字眼組合在一起,把不少人的冷戰記憶喚起,更有輿論聲稱,中美這兩個G2國家在南海爆發沖突的可能性似乎不小了。
不過,11月5日起,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訪問南海爭議當事國之一的越南,並在越南國會發表演講,很多人才得知,中國已經連續11年成為越南最大的貿易夥伴,而且越南首都河內第一條輕軌就是中國公司承建的。或許更能體現中越兩國關系的一個數據是,今年前9個月,中國遊客赴越130萬人次,占越南外國遊客總數的近1/4。原來,中越之間不只是圍繞那幾個島嶼的爭議,更多的是合作與交流。
此後美國媒體報道出來的一則新聞則讓我們知道,就在美國軍艦“拉森號”巡航南海,與中國軍艦相遇之時,雙方也並沒有外界想象的那樣劍拔弩張,雙方在通話中甚至聊到了“周六的菜單”“萬聖夜”,以及“家人”“故鄉”這樣較為輕松的話題。
從某種程度上說,媒體輿論語境中“沖突與緩和”的反差,正是當前南海或者說是整個亞洲太平洋地區局勢的一個縮影。中國的民族複興和重新崛起,使原本在本地區享有霸權地位的美國很不適應,所謂“航行自由”其實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個幌子,其根本用意還是要遏制中國在本地區影響力的過快上升,維護其自身的優勢地位。
從目前來看,美國派出軍艦的做法不能說完全沒有效果。比如,日本媒體就“樂觀”地表示“東盟開始在南海問題上傾向美國”,甚至狐假虎威地宣稱准備在2016年派軍艦停靠越南軍港,以向中國“示威”。
不過,美日的這種做法是不是真的能讓東盟完全“一邊倒”還是個疑問。正如前面所述,對於越南等國,南海爭議畢竟只是與中國關系的一小部分,如果無視中越之間密切的人文交流和巨大的經貿合作潛力,任美國擺布當成對抗中國的“馬前卒”,想來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事東盟也不會去做。
更重要的是,絕大多數的普通人更期待和平的生活環境,反對挑起新的“冷戰”,妨礙地區繁榮發展現狀。畢竟,過去一個世紀,兩場世界大戰和一場“冷戰”給人們帶來的陰霾回憶還沒完全散去,亞太地區當前和平發展的局面實在來之不易。
國際政治理論中有一個說法,叫“自我實現的預言”,說的是當人們將對方想象成對手,並采取了相應的應對時,很可能對方就真的產生敵意,成了對手;反之亦然。作為守成大國,美國對新興大國的崛起有所恐懼,是可以理解的,但若因此出“昏招”,刻意激化矛盾、制造沖突,就實在不應為明智者所取了。(文/王少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