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浩宇
香港歌手黃家駒說過,每一種音樂都有自己的性格,其實延伸開來,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性格。北京充滿了歷史的沉澱厚度和滄桑感;上海是中國現代化的典範,商業氣息濃重;廣州則有一種鄰里之間的街坊親密感;深圳具備一種包容靈活性;臺北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座原則性很強的城市。
秩序成為一種信仰
臺北很有秩序感和規範,這貌似是一種深入大家信仰的原則,比如車道和行人道的分離有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街口小路,行人都很少會走到車道上。地鐵坐扶梯時候,沒有什麼車站廣播提醒,但大家都自覺靠右,把左邊讓給別人,還有就是每個來到臺北的人在回去的遊記中,總會提到,臺北人總是「謝謝」不離口,一個充滿人情味、講原則規範的城市。
說到原則性,這里不得不引出另外一個詞,靈活性。記得以前在大學時,管理學老師說到,在為人處事的時候,原則性太強讓人感覺不會變通,靈活性太強,讓人感覺難以捉摸,要做到靈活性和原則性的統一,這就是國人說的智慧。與臺北的強原則性不同,大陸有很多靈活性比較強的城市,從公交車前後門都可以混雜上下,你就可以看到,這是一種對「前門上車後門下車」原則性的靈活演繹,或許說這也是一種實用主義的踐行,「抓到老鼠就是好貓」,只要能簡單高效快速解決問題,什麼方式都可以。不過,經常對原則進行發揮,就會給一些人冠上「踐踏程序正義」「「不按常理出牌」的帽子,說這不符合規範,兩岸服貿問題和習馬會就被臺灣一些人這樣說事。
原則性和靈活性問題,對臺北人來說算是一個對立的問題,原則、規範、程序正義很重要,這背後是有序性,這也是法治社會所需要的一種規範,太講靈活,就會在常態的無序中失去大家原本的價值操守,讓大家失去一種規範。而在大陸,學過辯證法的大都認為,這是對立統一的,有明文規則和潛規則並行不悖,特事特辦,靈活處理,結果正義很重要。不過,這往往會造成「說的不做,做的不說」的一種大家都琢磨不透的無序,所謂官方常說的「駕馭復雜局面」。其實,這不利於法治規範的形成,說白了,大陸其實缺的不是法律,而是那些落成條文的法律沒有成為大家一種信守的規範和原則。大家都智慧處理了。臺北存原則,大陸有智慧。臺北像山,大陸像水,山水環繞,別有一番滋味。希望山水多多配合,繪出一幅兩岸人民喜聞樂見的既有原則、又有靈活的和諧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