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靈童
習近平與馬英九握手了,在這個特定歷史時刻,筆者腦海里所浮現的,卻是近日隨作家采風團到過的嶺南古村,那一座座的祖祠、祖廟,開平一個個碉樓里供奉的祖宗牌位,這是什麼?這是由無數先人構成華夏之根,是即便功成名就,也要來培實的根,唯有根培實了,才可能開枝散葉,枝繁葉茂。
號稱華僑第一私家園林——立園,它的經歷就是對此最好的解讀。靈童在參觀立園時,也深深地向謝家祖先牌位深深鞠了個躬。而這個動作,同樣是謝家后人回到立園后,要首先完成的。我們只有知道自己從哪里而來,才不會在去哪里的路上迷茫。從表面上來看,謝維立是給其后人留下了立園,但這絕非簡單的園林建築就可詮釋,建築所承載的是華夏之魂,是生生不息對故土的熱愛。
以往在參觀開平碉樓時,更多是驚叹其外表,驚叹其中西合璧的建築風——但現在走進每一座碉樓時,發現每個碉樓就是一段故事,一段華夏兒女奮斗的經歷。在開平自力村,這個由中原,也就是河南遷入方姓家族,此后不少人拼著一條性命到美國打拼,自力村最漂亮的碉樓——銘石樓就是由在美致富的方氏修建。碉樓也可以說是移民文化的最好標誌。不管華人走到哪里,他的根在中國,這也是兩岸領導人在時隔一個甲子后,手能握到一起的根源。
以往只知道,粵劇發源地、粵菜的發源地在佛山,但對於為何會出現在佛山并不甚了了。而此番的采風之旅,從松塘翰林村的祖祠、家廟,再到蓬江區良溪古村落,所見羅氏宗祠,以致開平倉東村的古祠堂。這些古祠堂在歷經「破四舊」、「文革」等大的社會動盪,還能保存完好,令一行作家叹服,靈童以為正是這種文化傳承,令佛山厚積薄發。
在翰林村,靈童聽到祖祠里不少文物,都是被村民們自發保護起來,這種自發保護不僅是因為祖先祭祀,祖祠還承擔著學校教育的功能,是華夏文明傳承之地。如今的松塘翰林村依然保持著對高考優秀學子的獎勵制度,崇尚讀書成才,在當下「一切向錢看」的時代,尤其值得尊重。
華夏的根要一代代人去澆灌,華夏文明也要一代代人去開創,觀察一個地方的文化傳承,祠堂是否保留完好是一個標誌。江門籍的兩院院士能達到32位,尋覓他們的足跡,我們對華夏之根又會有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