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 > 文學書廊

10卷400萬字《歸有光全集》出版

2016-02-05
來源:澎湃新聞

《歸有光全集》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明代散文家歸有光在《項脊軒志》中的這句話自入選多種中學語文課本後,不知感動了多少人。

歸有光的散文之所以如此情辭動人,原因就在于他文風質朴,不飾浮華,寫的都是具體而真實的生活細節,因此時人稱其為“今之歐陽修”,後人更是贊其文為“明文第一”。而以國學大师陳寅恪判斷來看,歷代散文家以歐陽修第一,韓愈第二,王安石第三,而唐宋之後就是歸有光了,後面則是姚鼐和曾國藩。

不過一生勤于著述的歸有光,留下的文字和思想絕不限于文學一個方面,其在經、史等方面的貢獻至今仍沒有被充分注意。因此,華東师范大學中文系、古籍所團隊于2009年全面啟動歸有光著作全集的整理出版工作,歷時七年,10卷本近400萬字的《歸有光全集》終于在2015年年底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月26日,《歸有光全集》新書首發式暨出版座談會在上海圖書館舉行,來自上海、南京等地的專家學者對該書的出版給予了肯定,一致認為這將對古典文學、經學、人物研究、地方史等多個領域的研究產生推動作用。

1月26日,《歸有光全集》新書首發式暨出版座談會在上海圖書館舉行。

多種珍本、孤本首次整理面世

歸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大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 江蘇昆山人。與王慎中、唐順之合稱“嘉靖三大家”。與茅坤等人同尊內容翔實、文字朴實的唐宋古文,是為“唐宋派”。

作為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國內尚無歸有光著作全集出版,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震川先生集》,尚無其他合集系統面世,加上有限的幾種歸有光著作選集,顯然不能滿足對于明代文學和社會的學術研究需求。因此,對其著述進行系統地搜集、整理、校勘,對于保存古典文化、傳承學術經典、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此次全集的出版整理工作由華東师范大學中文系、古籍所團隊承擔,七年艱辛,終于整理出了一部比較完善的歸氏著述全集。全集以經、史、子、集分類,包括《易經淵旨》《三吳水利錄》《兔園雜抄》等著述,其中絕大多數為首次整理面世。整理團隊盡可能將國內各地圖書館、博物館珍藏的歸氏論著孤本及善本予以搜集、考訂、整理、校勘後,全面結集。同時,還盡力搜羅存世的歸氏著述,包括現藏于安徽博物館的孤本《新刊全補通鑒標題摘要》28卷,以及藏于國家圖書館、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處的珍貴版本。

“歸有光實際上是一個山高水深的人物,僅僅從他被人忽略的詩歌來看,他的詩歌带有極強、極深、極厚的經學、史學和子學背景。然而他在這些方面的修為和成就,完全被集部甚至被縮小到散文這麼一個領域所遮蔽。”《歸有光全集》主編之一、華東师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彭國忠介紹說。所以為了全面還原歸有光學術成就乃至整個明代文學生態原貌,整理團隊采取了凡是不能證明是偽作的都入選全集,而在前言加以考證,並誠實地說明,以供讀者和學者研究判斷。

歸有光畫像

久居地方,其文記錄基層社會面貌

歸有光幼時即展現了過人的才華,錢謙益在其所撰的《震川先生小傳》中稱其“弱冠盡通六經、三史、八大家之書”,到中年而名滿天下,以至有“賈(誼)、董(仲舒)再世”的贊譽,然而卻一連八次科考不第,直到年屆花甲才在第九次科舉中得了個三甲進士,只是仍然是在地方擔任知縣。

華東师范大學歷史系教授王家范從歷史學的角度出發,並不關心歸有光的文是第一還是第二,他認為歸有光的著述文章有極其豐富的史學價值,“我們做地區史的人,沒有不引用《震川先生文集》的,更不要說《三吳水利錄》了。”

在王家范看來,歸有光幾乎一生都在地方基層社會,其文章正是對這個社會方方面面最真實的反映。“歸震川的文集特點就是平常。他寫人寫事,接觸到的人就是家族、朋友、同事,沒什麼高官。”王家范說,歸有光文集中墓志、行狀記人材料非常多,還有很多與朋友往來的書信。“這些朋友多數屬于社會的中下層。我們搞歷史的最頭痛的就是高層的史料從來不缺,有正史,缺少的就是這些中下層讀書人、知識人的生活狀態和反映普通社會生態的材料。”王家范認為,歸有光文集正是研究普通庶民生活、基層社會、區域文化的極佳范本,甚至超越了地方志的意義,因為後者記述過于簡略,不夠有血有肉。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程章燦也認為,歸有光的作品反映的是中下層文士寫作的常態,“做文學的人,不能夠只看《寒花葬志》、《項脊軒志》這些著名篇章,應該開闊眼光。那些常態寫作,被批評的應酬之作,也許在文學上沒有達到很高的高度,但是對于了解和認識歸有光他所處的時代,他所生活的區域、那個區域的文化,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的。”

學者建議可藉此推動建立“昆山學”

這次《歸有光全集》的出版,是繼《顧炎武全集》後又一位“昆山三賢”(顧炎武、歸有光、朱柏廬)的全集,最後一位朱柏廬的全集整理出版工作也在進行中。程章燦認為,籍此良機,可以推動建立“昆山學”。

“我覺得昆山人在這個時候,應該有這樣一種自覺,就是在‘昆山三賢’的基礎上,是不是有意識地要提倡一種‘昆山學’了。我認為昆山在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豐厚的歷史積累和文獻積累上,可以提出‘昆山學’的概念了。”程章燦建議說。

從南宋宰相衛涇到清代藏書家徐乾學,昆山歷史上明賢輩出,斯文鼎盛。加上昆曲,以及良渚墓葬,在華東师范大學圖書館館長胡曉明看來,昆山確實有文化和歷史上的積累以建立“昆山學”。而僅從文學發展的流變來看,五四新文化以來按照西方文學脈絡籠括“中國古代文學”已經越來越失去效力了,文學研究已經逐漸由線性時間的研究理念,更多地走向空間和地域研究,“而在此期間,昆山正漸漸被人們認識到它文學和文化的含量,它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難以估量的。”

[責任編輯:淇心]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