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1

印度GDP“搶鏡” 中國怎麼辦?

2016-02-16
来源:海外網
20160209095330403.jpg

  近日,印度官方發布數據稱,印度截至2016年3月的2015年度GDP增幅將高達7.6%,創5年來最高水平,並將借此“領跑全球”。多年以來,當人們在談論國際舞台上的新興力量時,中國和印度總是經常被拿出來進行比較的一對。其實,實際來說,印度的經濟總量只是中國的五分之一,發展整體水平和中國相比還存在著較大差距,那為什麼新德裏在國際舞台上的表現看起來似乎比中國搶眼呢?

  相對於中國,印度在表述自己的戰略雄心的時候,並沒有中國常有的自我克制。印度顯然更加期望自身實力被其他國家所感知,為此,印度經常主動對外展示力量。

  一些人將印度的“搶鏡”和莫迪人民黨政府的執政風格聯系起來。莫迪的確是一位個性鮮明、理念明確、執行力很強(至少按照印度標准來說是如此)的政治家。但是,即使在老成持重的曼·辛格時期,保守和自我克制也不是印度外交的風格。

  另一種解讀方式是,近年來的經濟強勁增長使得新德裏的自信心不斷增強。雖然現實是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經濟增長幾起幾落,可這個國家強烈的大國意識以及不憚於使用哪怕是有限的力量來追求大國地位的作風卻很少有收斂。

  第三種解釋則是印度在國際關系體系中相對於中國,處在更加有利的位置,其成長更不被主導國家視為威脅。這意味著中國和印度的相似行為,在掌握話語權和秩序維護權的國際體系主導國家看來,性質是不同的。同樣的行為,中國往往被理解為挑釁甚至試圖顛覆國際秩序,而印度卻會被解讀為維護自身利益的合理行為甚至對鞏固當前國際秩序有利。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中印兩國海軍的現代化進程以及遠洋活動,中國進入印度洋被很多國家反複猜測、解讀、懷疑乃至呼籲進行遏制,而印度到南中國海施展手腳的念頭以及行動則受到同樣一批國家的贊許。顯然,印度的外部環境比中國更加有利,同樣一個目標,或者同樣一種行為,中國所受到的阻力遠比印度要大,這也就導致實力更加強大的中國往往顯得比印度更加謹小慎微。

  在美國看來,一個能夠在經濟成長上能證明走西方道路的後發國家同樣可以創造奇跡(哪怕印度的經濟發展道路其實並不符合華盛頓共識);在軍事戰略能夠平衡中國的印度,是一個可以並且應該給予更大活動空間的夥伴。這才是國際體系的主導力量對印度更加寬容的原因。某種程度可以這樣認為,如果沒有中國因素,種姓制度根深蒂固、地區霸權野心時不時表露的印度,恐怕未必在西方社會心目中的形象會有多好。印度航空母艦以防范中國的名義在印度洋乃至更遠的地方四處巡弋,卻完全不用擔心被西方國家批評制造地區緊張氣氛,足以說明問題。

  那麼,對印度有些時候不太恰當的自信甚至是言語和行為上的挑釁,中國該如何回應呢?一廂情願地從“大局”出發,置之不理,顯然是不行的,這樣無異於鼓勵印度在追求自己大國地位的夢想過程中“消費”中國。但倘若中國和印度針鋒相對在外交和宣傳方面爭執不休,恐怕也不是上策,畢竟中國的主要戰略訴求不是和印度競爭。或許對於中國來說,面對一個習慣於消費“中國威脅”並常懷雄心與中國一較短長的印度,適宜的方式是更加關注印度行為對中國造成的影響,對其進行恰當評估並根據對中國的實際危害做出反應。至於近期印度航母去馬累巡航一事,去就去吧,反正無論有沒有平衡中國海軍影響力這個理由,印度海軍都不會閑在家裏,不是嗎? (作者:葉海林)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