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96

醫藥企業深陷二次議價陷阱 中成藥成重災區

2016-03-09
来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朱萍 北京報道
 
  正值“兩會”期間,寧波市衛計委宣布的一則消息引發業界不安:寧波市完成中成藥聯合限價采購,在省中標價格基礎上,平均降價幅度下降15.5%。
 
  寧波是公立醫院改革國家聯系試點城市,被省政府指定為藥品集中采購試點城市,今年開始實施中成藥聯合限價采購。“寧波模式”無疑將引導全國醫改方向。
 
  但此次招標不為外界所知的是,參與企業中標率不足20%,大部分沒有中標的藥品是因為已接近成本價而無法繼續降價,被迫出局。
 
  與寧波相似的是,去年蚌埠衛計委在高達1.004億元的藥品集中采購招標中,要求單品帶量降價25%,其中白云山(21.500, -0.50, -2.27%)等8藥企因未達降幅要求遭蚌埠94家醫院封殺。
 
  寧波、蚌埠執行的正是“二次議價”。指醫療機構在省級藥物招標結果的基礎上,市一級再與供應商進行“二次談判”,通過“二次議價”來壓低實際采購價格。
 
  作為“二次議價”的操刀者,蚌埠衛計委方面曾向包括21世紀經濟報道在內的媒體表示,降價幅度是來源于專家聯合論證的結果,完全在藥企可承受范圍之內。“蚌埠市在發布采購公告前,采購聯合體通過省、市兩級專家論證,廣泛征求了醫療機構代表、藥品生產經營企業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意見,并根據近幾年用藥數據,最后認定30個品種藥價可以下降25%。” 蚌埠市衛計委主任劉雪潔表示,要打破藥企的價格聯盟,不讓蚌埠市場成為“棄兒”,還需形成全國聯動機制,共同擠壓虛高藥價,才能真正促進藥價回歸理性。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奇正藏藥(30.73, 0.64, 2.13%)董事長雷菊芳則直指目前藥價高被公眾與政府曲解,直接被妖魔化。
 
  “國內藥企很多藥價格非常低,現在再‘二次議價’把利潤直接砍掉,藥企怎么生存,更不要說留出研發的資金來;真正高價的藥是進口藥,雖然他們有高額的研究費用,但能否降到與香港同樣的價格?能否把香港與內地之間相差幾倍甚至十倍以上的價格降下來?”雷菊芳直接把矛頭對準高價進口藥。
 
  “二次議價”有望成業界常態
 
  此前,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完善公立醫院藥品集中采購工作的指導意見》已經明確,允許“在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允許以市為單位在省級藥品集中采購平臺上自行采購”;1月15日,衛計委發文稱要加大醫改力度,試點城市增加到200個城市,這意味著這些試點城市可以自主招標并且也可以進行“二次議價”。
 
  這意味著“二次議價”已獲得政策允許,并漸漸成為業內的新常態。
 
  不過,在業內“二次議價”一直爭議不斷。雖然支持者認為,二次議價可以擠掉藥品價格虛高水分,壓縮并最終打掉回扣空間,斬斷利益鏈。但反對者認為這是提高了藥品對醫療機構的補償水平,不符合招投標基本商業規律,招標中的“唯低價論”并不可取,“二次議價”意味著招標采購制度一定程度上被架空,企業需要花更多的精力與醫院或醫聯體談判,其過去的價格體系也很容易受到沖擊。
 
  據介紹,在寧波、福建、安徽等地,由于“二次議價”,已經導致很多用量大、療效確切、品質優良的藥品被迫退出市場。以近期寧波中成藥“二次議價”為例,由于要在浙江省中標價的基礎上再降幅15%,招標目錄涉及1263個品種,最終僅有244個品種(337個品規)中標,中標率不足20%。大部分沒有中標的藥品是因為已接近成本價而無法再降,被迫出局。
 
  “威脅用藥安全”
 
  二次議價企業至少要讓利20%至30%,加上此前幾輪的降價,企業的中標價格或降低60%。為此,很多企業寧可放棄招標。“我們要是在一個地方以低價進行招標了,意味著以后在全國其他各地的招標中都要以這個低價進行招標,企業成本根本無法承受。”一位在某市招標中棄標的藥企董事長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
 
  全國人大代表、天士力(34.100, -0.84, -2.40%)集團董事會主席閆希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在藥品集中采購中的“二次議價”,或以帶量采購為名的“二次議價”,導致很多用量大、療效確切、品質優良的藥品被迫退出市場,嚴重威脅百姓的用藥安全。
 
  北京鼎臣醫藥管理咨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此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中表示,藥企若一味地被迫降價,有的可能會忽視產品質量,還有很多企業不再生產低價藥,這也是很多低價藥在市場消失的原因之一。史立臣舉例稱,以前某常用藥1瓶100片僅需1-2元錢,但因為被要求再降價,企業無利可圖,便改變包裝,目前在市場7-8元一盒,每盒20片藥,雖有降價空間,但實際消費者承擔了更多費用。
 
  對于藥品降價問題,雷菊芳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目前藥企和整個制藥行業被公眾和政府曲解,藥價直接妖魔化。“真正價格高的是那些進口藥,動輒上萬甚至十幾萬的,這些藥拉高了整體醫藥費用,盡管他們的研發投入很高,但利潤也是超高,應該讓這些藥降低價格,若不與其本國的價格藥價一樣,起碼要與香港的藥價一樣;而不是讓一些國產便宜好藥價格一降再降,直至這些廉價高效藥在市場上消失。”
 
  3月8日晚間,一位剛從手術臺上下來的某三甲醫院主任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抱怨,現在不光是藥品甚至包括手術中的線也是二次議價來的,質量越來越差。“而現在‘二次議價’一打包,所有的費用都包括在手術費里,又不允許多收費,所以只能是降低成本。此前的縫線強度好、線光滑、過線不損傷組織;現在用的手術線是國產的,質量很差,我們做手術的時候非常小心,害怕會斷了。”
 
  中成藥成重災區
 
  全國人大代表、好醫生藥業集團董事長耿福能指出,目前很多醫院招標不進中藥,不用中藥,設置門檻變相扼殺中藥。在雷菊芳看來,這是因為醫療機構等對中醫存在誤解造成的。“目前普遍認為中醫藥是輔助用藥,對于解決病人的臨床問題幫助不大,并占用了醫院的醫保資源,需要大幅淘汰中醫藥產品的目錄數量。”
 
  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誤解,是由于在國家醫改試點城市中專家資源不足,無法組織有經驗專家進行科學的臨床價值和藥物經濟性價比評估,只能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中醫藥。
 
  雷菊芳認為這種做法對中醫藥發展極為不利,會引導企業只追求成本導向。她建議取消試點城市帶量采購淘汰中成藥的做法,建立以省為單位的臨床專家評審中成藥目錄機制,維持中成藥15%醫院加成,扶持中醫藥產業發展。同時,改為由省衛計委牽頭組織省內專家對中成藥目錄進行臨床藥物經濟學的評價,完善目錄篩選標準,淘汰部分臨床性價比不高的產品,確保療效確切質優產品在臨床上有用武之地,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中藥企業創新。
 
  “藥品集中采購制度在減輕百姓用藥負擔的同時,也要防止出現由于片面壓低成本而影響人民群眾用藥安全,應該盡快取消現在盛行的‘二次議價’,實行省級招標統一采購;政府加大在醫療方面的投入,彌補醫院執行藥品零差率后的資金不足。” 閆希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