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10日電 今日,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先生迎來了自己92歲壽辰。如今的他擁有眾多頭銜。如果以文化的視角來看,在金庸的生命中有兩個明顯的主題——辦報和武俠。
辦報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海寧。少年時,雖時局動蕩,但金庸始終沒有中斷學業。1944年,他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
1945年抗戰勝利後返鄉,金庸先後在《東南日報》、《大公報》、《新晚報》任職。
1959年,金庸與沈寶新共同創辦《明報》。在《明報》發刊詞中,金庸表明了《明報》的立場:維護“公平與善良”。
《明報》創辦初期,條件艱苦,慘淡經營。金庸憑着他的武俠小說《神雕俠侶》和《倚天屠龍記》等,使《明報》得以維持。
1962年5月,10萬大陸居民波浪式地涌向香港。《明報》傾力傾情報道,借評論聲名大噪,發行量倍增,苦苦支撐的局面終于結束。
1964年,《明報》已具備中型報紙的規模,在香港報界建立起獨特的風格,尤其在知識分子和一些政府官員的心目中地位甚高。身兼《明報》社長、總編輯、主筆的查良鏞,也成為一個有一定地位的報人和較高知名度的社評家,並開始活躍于海內外傳媒界。
1993年,金庸宣布正式退出《明報》。此時的《明報》已經成為香港最具影響的報刊之一。
武俠
事實上,金庸的武俠和他辦報的經歷是相伴而生的。
1955年2月8日,《書劍恩仇錄》在《新晚報》的“天方夜譚”版開始連載,署名“金庸”,每天一段,直到1956年9月5日,共連載了574天。“鏞”字拆成兩半就是“金庸”,他自稱“沒有什麼含意的”。
1956年1月1日起,他的第二部武俠小說《碧血劍》在《香港商報》連載。
在金庸離開《大公報》前,還曾編過《絕代佳人》《不要離開我》《蘭花花》《歡喜冤家》等電影劇本,《絕代佳人》《蘭花花》先後被拍成了電影。後金庸進入長城電影公司,從報紙編輯改行電影編劇。
有人說,金庸寫武俠小說,最初是為了賺錢,而後是為了支撐《明報》大業;到了60年代末期,則是試圖在武俠小說創作方面進行一些新嘗試,並表達自己的看法。于是,便有了《笑傲江湖》和《鹿鼎記》。
查良鏞卻在1972年底公開宣布封筆:“如果沒有什麼意外,《鹿鼎記》是我最後的一部武俠小說了。”封筆之後,查良鏞把近20年來所寫的武俠小說逐字逐句地修改。經過10年的修訂,一套15種共36冊《金庸武俠小說全集》出版。
晚年的金庸再次開始修改15部已成經典的小說,讓段譽不再癡戀王語嫣,讓黃藥师和梅超風暗生情愫,甚至要否定掉自己非常喜歡的韋小寶,“因為它教壞年輕人”。在媒體披露的修改計划中,他力圖史實准確,感情寫實,還要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他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再改小說是希望“100年後還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