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 > 文學書廊

張翎小說《流年物語》等兩部作品出版

2016-03-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3月13日電  13日下午,知名華裔作家張翎的長篇小說《流年物語》、中短篇小說集《每個人站起來的方式,千姿百態》在北京舉辦新書發布會。張翎說,這兩部作品都在寫法上做出了新嘗試,“寫《流年物語》,我已經開始用‘減法’了,到第二稿時會大量刪掉一些比喻、形容詞,感覺就像是跟語言在宣戰、打架”。

  新長篇關注“貧窮” 《死着》將搬上大銀幕
  張翎于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在海外寫作,她作品構思精巧,行文大氣且筆觸細膩,《陣痛》、《余震》等作品曾多次獲獎。後來,《余震》被著名導演馮小剛拍成了電影《唐山大地震》,張翎也因此被更多人熟悉。
  這次出版的長篇小說《流年物語》亦延續了張翎的創作風格。《流年物語》以一座南方小城為中心,講述了在大時代的洪流中,兩個家族三代人之間的“中國式家庭生活”。張翎說,《流年物語》描述了一個關于“貧窮”的故事,“里邊是一些带着疼痛的影子行走的人”。
  《每個人站起來的方式,千姿百態》是一部中短篇小說集,收錄了張翎的最新創作的《死着》,以及《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余震》《雁過藻溪》三篇作品。在《死着》一文中,張翎設計了一個盲人形象,茶妹。她是面對生死問題時唯一的智者,“寫完沒多久,這本書的影視版權就授權給馮小剛導演,但這應該不是他最近要忙的一個項目”。
  “我在這兩部小說都做了新的嘗試,在講故事的同時引進其他一些敘事方式。我已經寫了18年書,形成了固有的想象力與創作邊界,這種嘗試算是將邊界稍微打開了一些,所以不管成功與否,我都感到欣慰。”張翎笑着說。
  語言風格細膩 作品實現對不幸經歷的“超越”
  “讀張翎的作品不可能一目十行。我很喜歡她精致而又略带反諷意味的語言。”在當天的發布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陸建德着重剖析了張翎作品的語言風格。在他看來,張翎和張愛玲有一點非常像,就是”對文字語言有推敲”。
  “我和張翎曾經是同學,她以前就愛寫小說。張翎的語言非常細膩,這也得益于她的英語知識。”陸建德說,從作品內涵來看,張翎的書也有“陰冷”的部分,但並不僅止于此,“小說中的人物也許有過不幸經歷,但每到結尾,他們來回顧那段經歷的時候,都能從中‘走出來’,並且實現超越”。
  與陸建德不同,作家笛安是在看過《唐山大地震》之後才接觸到張翎的作品。她回憶,那會兒自己對電影結局的處理不太滿意,想找來原著看看是否有所不同,“讀了張翎老师的小說後才舒了一口氣:那個結局跟電影是不同的”。
  “我很喜歡張翎老师對作品非常精細的處理節奏。”笛安說,讀起來會覺得每一個情節的推進都理所當然,“一部好的作品從頭到尾都有一個好的敘述路徑,作者需要把握住某種方向感,找到最合適、合理的那一條路,《死着》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責任編輯:淇心]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