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馮象先生譯注的《智慧書》由三聯書店出版。該書是希伯來語《聖經》中的《約伯記》、《詩篇》、《箴言》、《傳道書》、《雅歌》五篇經文的通稱,是《聖經》詩歌藝術的明珠,對西方文學影響甚巨。為了增進讀者對這部西方宗教和文學經典的了解,該書分享會“無辜者的苦難”于上周末在五道口三聯書店舉行,譯者馮象先生就《智慧書》中的諸多常識以及宗教與當下社會的關系,與讀者進行了互動。
馮象譯注的《智慧書》,是自《摩西五經》(同為馮象譯注)之後三聯書店推出的希伯來語文化經典之二。譯注本充分吸收了西方聖經文學最新研究成果,並有極強的文學性。在分享會現場,馮象結合該書,為讀者們介紹了希伯來古代詩歌的智慧與韻律。
而在與讀者交流環節,馮象先生談到了宗教與當下社會的聯系:“其實大部分中國人都是有宗教的,只不過不一定是一神教而已,也許是一個簡單的神靈崇拜、祖先崇拜。清明節到了人們要上墳,這是風俗習慣,但風俗習慣背後是祖先崇拜,中國古代最早的宗教崇拜。”他提到,因為政教分離的緣故,在美國,宗教的內容是絕對不允許被放進課堂的,相反在奉行無神論官方意識形態的中國,實際生活中宗教和人們的生活幾乎無界限。
在宗教學的探討之後,青閱讀記者問馮象:“當下的流行文化粉絲將明星視為宗教信仰一般崇拜,是否是信仰的淪喪?”馮象欣然回答:“偶像有的是指宗教,有的不是。我們現在的商業社會,一些文化現象實際上是很多人用商業的手段操作出的副產品。”他用自己另外的研究專業——知識產權領域的知識深入回答了這個問題:“比如,你要包裝一部小說、一首歌曲,最方便的是先包裝出來一個明星,然後通過各個渠道營造偶像的氣氛。在商業文化下,年輕人會被導向若干渠道,變成一個偶像的崇拜者——這樣年輕人就可以為了偶像去花錢、去消費。知識產權不是我們一般摸得着的財產,而是觀念中的某種符號,要讓這個符號有價值,你必須給它一點壟斷。明星也是這樣。”馮象說,商業的操作會讓一個明星做一些年輕人喜歡的事情,“打個比方,我們說韓寒的賽車就是這樣,也許又把他的發型做成是日本某種流行的風格,公司可以通過代理人和他簽約,給他包裝,之後他說的話、他的形象、他發的文都變成了知識產權。”
“現代社會的流行偶像的崇拜,本質上是拜金。”馮象說,“是資本主義高度發展之後,營造出來的一種生活方式。拜金其實很有趣,也的確讓很多人感覺比較充實,感情有所寄托,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傳統的宗教。我們也可以說在這種意義上資本主義本質上是反宗教的,不僅法律是反宗教的,法律不承認宗教經典的規范和道德要求,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也是反宗教的。事實上一個虔誠的教徒必須在某種程度上拒絕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說他必須回到耶穌所說的窮苦人的生活上去,‘窮人有福’嘛。”他順勢想到韋伯的經典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韋伯說新教倫理促生了資本主義,事實上恰恰相反,資本主義能夠不立刻崩潰是因為很多人拒絕它的生活方式,這反而說明宗教和人類生活不可割裂。”
文/本報記者 張知依

馮象:流行文化里的偶像崇拜,本質上是拜金
2016-04-01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