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國家的人”,就該少拿錢?

2016-04-06
来源:觀察者網

  在我國許多領域,都存在同工不同酬的“雙軌制”。自去年熱議至今的國企高管薪酬就是一例。筆者作為科研工作者,想從專業人士待遇上談一談。

  贊美勞模,成了“比慘”?

  先來看幾個例子。《大國工匠》第一集中說:38萬公裏,是“嫦娥三號”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0.16毫米,是火箭發動機上一個焊點的寬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許的時間誤差。在中國航天,53歲高鳳林的工作沒有幾個人能做得了,他給火箭焊“心髒”,是發動機焊接的第一人。(《大國工匠》第一集開播:揭秘中國火箭)

  貢獻這么大,待遇怎么樣呢?“他的時間80%給工作,15%給學習,留給家庭的只有5%。”“很多企業試圖用高薪聘請他,甚至有人開出幾倍工資加兩套北京住房的誘人條件。”

  他為國奉獻的精神,當然令我們感動,但為國家焊火箭就是要吃虧?

  給國家棟梁與市場平齊、至少在同一數量級上的待遇,高鳳林的精神就會蕩然無存嗎?整天喊著要提高勞動收入,為什么不從國家項目開始做起?是不是以為讓好人吃虧很光榮?

  再看《大國工匠》第三集:有了他,“蛟龍號”潛航員才放心。深海載人潛水器有十幾萬個零部件,組裝起來最大的難度就是密封性,精密度要求達到了“絲”級。而在中國載人潛水器的組裝中,能實現這個精密度的只有鉗工顧秋亮。 (《大國工匠》第三集“兩絲”鉗工顧秋亮“蛟龍號”潛航員以生命相托)

  “他原來所在的實驗室一直希望他回去,收入能多一半,這對於他這個單職工、女兒上學急需用錢的家庭來說,能起不少作用。”“尤其是7000米海上試驗,船剛剛啟航,他就接到妻子打來的電話。當時妻子被查出懷疑惡性腫瘤,領導都來安慰他,後來查到不是惡性腫瘤,回來後他和妻子哭著抱成一團。”

  不把為國效力搞成最慘的事,就不罷休?我還以為只有選秀節目在比慘呢!

  《大國工匠》第四集:中國商飛大飛機制造首席鉗工胡雙錢在35年裏加工過數十萬個飛機零件,沒有一個次品。(《大國工匠》第四集:國產大飛機的首席鉗工胡雙錢)“私營企業的老板甚至為他開出了三倍工資的高薪,但是胡雙錢拒絕了。”“現在,胡雙錢一天有六周要泡在車間裏,這張僅有的全家福還是2006年照的。一年多前,老胡一家從住了十幾年的30平米老房子搬了出來,貸款買了上海寶山區的70平米新家。作為一個一線工人,老胡沒有給家裏掙來更多的錢,卻帶回了一摞摞的獎狀證書。”只給獎狀不漲工資,不令人寒心?

  當然,絕大部分“國有的”高級技工和知識分子,都是國家培養出來的,國家已經投入了巨大的成本。可這並非維持低待遇的理由。假如一個人在私企鍛煉了十幾年,在業內有了地位,私企有權利限制他的去留嗎?相反,國家既然已經投入了大量成本,不更應該以高薪留住人才,確保這些投入不會“打水漂”嗎?

  應該如何尊重專業人士:導向與管理

  過去長期的導向,給人們的印象是:好工人停留在髒亂差窮不顧家,好幹部停留在清廉絕症不要命,好受害者停留在原諒寬容倒貼錢,似乎好人除了能偶爾上次新聞,就沒有什么別的“好報”了。

  不是經常羨慕日本和德國的技工精神嗎?那就好好學人家怎么宣傳“勞動光榮”!找一位技術工人,說他上學時如何勤奮,如何感謝師傅;在工作中解決了多少技術難題,多有成就感;工作條件多好,收入多高,房子多大;出去人人尊敬,個個敬酒;如何繼續鑽研,跟國外同行競爭。

  時代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走“老路”能行嗎?一方面,明明白白地鼓勵大家追求財富;另一方面,對真正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專業人士,死活不願意給他們與貢獻相符的報酬。一宣傳科學家和勞模,就是淡泊名利,安於清貧,生活儉樸,拿錢少,不顧家,積勞成疾,英年早逝……

  應該承認,國家在提高待遇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現在專業人士的狀況跟文革時和八九十年代“搞導彈不如賣茶葉蛋”時相比已經好了許多,但仍有巨大的改進空間。

  經濟待遇只是問題的一面,另一面則是管理,專業人士遇到的雜七雜八窩心的事不少。

  管理者常常顯得不是把知識分子看作知識的創造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而是看作潛在的腐敗分子,最重要的不是幫助他們做出多少成果,而是盯著別讓他們貪汙了。於是乎,項目計劃制定得钜細靡遺,一切經費的使用都要嚴格按照計劃來,連哪年去哪裏開多少會都提前幾年定好了。

  問題是,科學發現的本質之一就是不可預測性,如果提前幾年就能預測出來的,那還叫科研嗎?種種刻舟求劍、膠柱鼓瑟的做法,就像第22條軍規,充滿黑色幽默。

  監管當然是必要的,但許多工作需要有彈性的規劃,有些內容可以改為事後審定,而不是讓專業人士“戴著鐐銬跳舞”。

  有些監管“需求”其實正是待遇不合理的反映。如果人為地壓低專業技能的收入,把科研勞務費、課時費、掛號費等等定得很低,再鼓吹專業人士就應該“淡泊名利”、“安於清貧”,就等於要么逼著他們跳槽,要么逼著他們從其他附加值渠道獲取報酬:科研工作者憑材料費,教師憑補課,醫生憑檢查和賣藥……

  道德是用來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別人的,管理者切不可把兩者混為一談。淡泊名利對個人而言是美德,但只有在物質匱乏、需要全民同甘共苦的時代,才是社會的必需品。在物質豐裕、富人受追捧、成功學熱銷的時代,再以此為導向,就充滿了反諷效果,適得其反。

  由此造成的弊端數不勝數:把需求引導到錯誤的方向上去,專業人士內部劣幣驅逐良幣,公眾覺得專業人士道德敗壞……唯一的效果只是維持了“專業技能就該廉價”的社會固定印象。這種貽害無窮的老觀念不除,“科教興國”、“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就是口不應心的空話。

  在整個國家的人均GDP只有美國的1/7的背景下,我相信絕大多數中國專業人士希望的並不是立即把待遇跟西方看齊,而是表現出在當前條件下的尊重。什么樣呢?就是要讓專業人士憑自己的專業技能堂堂正正地拿到高收入,成為社會尊敬與羨慕的正面形象:科研工作者憑科研,教師憑教學,醫生憑診斷……

  讓專業技能體現出高價值,才是尊重人才,尊重知識,才能從根子上消除反智主義、讀書無用論的土壤。 (作者:袁嵐峰)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