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行」實施一周年了。究竟過去一年間,這項應香港方面請求而作出的政策調整,為香港帶來什麼好處﹖又有什麼壞處呢﹖
本來,將「一簽多行」收緊至「一周一行」,一大目的乃在發展旅業與減少擾民之間取得適當平衡。可是,事實證明,縱然來港內地旅客人次明顯下跌了,按年減少8.6%之多,其中透過相關個人遊簽注的更暴瀉57%,惟北區水貨活動卻未見杜絕,只不過水貨客改由本地人及南亞人取而代之了,這方面的好處無疑並不顯著﹔而另一方面,零售行業卻因而承受了非常龐大的衝擊,最新零售銷貨價值就急挫超過20%,以去年第4季數字看,業內失業率亦增0.5個百分點至4.6%,涉及就業人口也減約4000人。所以,平情而論,這一措施可謂弊大於利。趁此周年之際,社會各界誠宜理性務實地檢視,研究如何為挽救零售行業而適當調整優化旅遊政策。
當然,旅業不景背後原因眾多,包括受累於系列暴力違法抗爭、外圍經濟表現欠佳,以及消費模式轉至網上等等,惟即使如此,也不應過度低估或者完全忽視「一周一行」的影響力。事實上,過去倚賴內地遊客的店舖均叫苦連天,不少藥房、表店等更加結業收場,市面上空舖湧現就是最佳證明﹔此外,其他零售商亦受到牽連,例如今年首2月的耐用品消費就下跌了四分之一,跌幅比珠寶首飾等還要多,近日已見部分業者不得不割喉減價,甚而不得不縮減規模。畢竟,旅遊業是香港重要支柱產業,亦與整體經濟表現環環相扣,旅業收入減少其實意味整體收入同樣減少,業界就業人口減少實也意味市民整體消費能力下降,沒有任何人能夠獨善其身。
始終,要在適當發展旅業的同時紓緩旅客過多的擾民問題,還有許多其他方法,尤其是可集中在增加供應方面入手,不必斬腳趾避沙蟲般限制需求。例如,發展邊境購物城就是其中之一,有助將旅客從市區疏導開去,且可為北區居民創造就業機會﹔可惜受制於土地及政治等問題,有關進度明顯並不理想,即使社會已經討論多時,至今為止仍無任何一座落成啟用。另外,進一步完善跨境基建設施和開拓更多旅遊景點等,也有利提高本港的接待旅客能力,故此當局誠應快馬加鞭,爭取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以至蓮塘/香園圍口岸等早日竣工。
但最可悲的,莫如泛政治化繼續左右香港發展,包括左右「一周一行」等旅業政策的調整優化。由鳩嗚購物團,到所謂光復行動等,均是損人不利己的行為,更莫說竟然訴諸暴力了﹔凡此種種的背後,目的就是挑動兩地矛盾、製造對立分化,這些政治化操作嚴重損害香港利益。為了挽救零售業,繼而提振整體經濟和就業,各界必須實事求是,客觀檢視如何優化旅業政策,摒棄泛政治爭拗,旅業才可能重迎陽光。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