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1

【观察】同夯四大基石 中美可为全球共开太平

2016-04-23
来源:香港商报

   从近期的中美首脑会晤,到近日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再度重申致力於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再到近一段时间中国国内鹰派言论的不断降温,不难判断中美高层对两国重构互信的意向已经越来越明显。因此,大胆突破认知局限,分析和前瞻中美战略互信重建的具体着力点,在全球新格局中探索支撑中美战略互信和长远合作的战略基石,未免不是引导大国关系的正能量。而且良好的中美合作关系,不仅是中国继续发展的外部前提,更是世界和平稳定的必要前提。为此本报记者与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副教授孙兴杰展开深度对话,以寻找中美关系和全球局势转机的可能方案。香港商报记者龙镇洋

  南海问题:应尽早启动谈判

  香港商报:在目前的中美关系中,南海问题无疑是最危险、最火热的一个纷争焦点。但如果相关各方不想承担战争的沉重后果,换一个思路想,其实南海纷争,完全可以转换成中美重构互信的一个重要基石。

  孙教授,觉得有这种可能性吗?

  孙兴杰:我觉得这是很好的愿景,也是中国对美外交希望看到的一种场景。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提出,太平洋足够宽广,可以容纳中美两大国,这是非常善意的表达,也希望以亚太地区作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试验场。然而,从现实的地缘政治格局来看,美国从没有离开过亚太地区,所谓重返亚太,不过是强化在亚太地区的存在感。

  冷战期间中国奉行近岸防御,包括南海在内的西太平洋地区主要是美苏争霸的舞台。冷战之后,中国的崛起,尤其是中国海权的伸张,打破了既有格局,加上中美关系在最近几年来的深刻调整,南海的确成为中美博弈和试探的焦点。如果中美之间在这一地缘政治难题上达成妥协,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也可以说化解了一大半。南海之於中国的意义不亚於加勒比海之於美国,中国由陆向海的转型焦点就在南海。中美在南海地区的纷争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成长海权国家与现有海上霸主之间的关系。

  香港商报:如果中美主导相关各方谈判,谈出一个《南海条约》,让南海这个潜在的火药桶成为亚太地区的和平之海。这样的设想,是否有先例借鉴?

  孙兴杰:就我有限的知识来看,还没有这样的先例。如果说和平解决领海纠纷的话,二战以来不乏先例,但中美在南海地区的纷争并不是领海纠纷,美国并不是南海的沿岸国和主权声索国。而大国博弈之下的「火药桶」却可以说是国际关系史上的惯例,最典型的就是巴尔干半岛,一战的战火就是从巴尔干半岛燃起的。但是巴尔干半岛之所以成为火药桶,主要原因还是欧洲大国之间的纷争,奥匈帝国与巴尔干半岛接壤,俄罗斯勉强也算,主要的玩家却是英国、德国这些不相干的大国。

  南海问题需要避免巴尔干化,巴尔干化其实就是大国与小国形成的双重地缘政治博弈的结果,加上僵化的联盟体系和战略承诺,最终使小的擦枪走火也可能引发大规模的战争。

  香港商报:困难和关键在哪里?利益在哪里?

  孙兴杰:从中美舰船的接触来看,虽然很紧张,但是又有冷幽默。和平,是中美最大的利益纽带,虽然中国海权的发展需要南海,美国维持亚太乃至全球的联盟体系,也需要南海,但大国政治的关键在於学会利益的妥协。

  航行自由是中美两国的利益交汇点,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家,航行自由和海上安全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中国当下的根本利益还是要发展经济,还是要依靠自由贸易拓展中国的海外利益,但是中国既没有意愿,也不可能控制世界主要的海运通道。

  美国以航行自由切入到南海的领骸端之中,激发和刺激了中国在南海的维权,包括南海的军事化的问题,表面看起来,中国吹沙造陆在改变南海的力量平衡,但看美国在南海周边的军事盟友,以及相应的军事部署,就能看出来,南海的军事化是一个相互强化的过程。

  在主权问题上,中国很难让美国成为南海问题的谈判当事国,中国目前能够做出的最大的让步可能就是以双轨制进行南海问题的谈判与磋商,以《南海行为准则》来代替现在约束力不强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但是在目前美国不断介入的情况下,要达成一个为各方接受且遵守的国际条约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但这也是南海走向和平的必经之路。

  朝鲜问题:可有更大共识

  香港商报:从近年的事实观察,似乎中国方面已经基本承认朝鲜是中国安全和外交战略的「负资产」了。这个「负资产」的处理,似乎也越来越紧迫,中美如果能够携手合作,其实是完全可以转变为中美互信的重要「正资产」。

  孙教授怎麽看?

  孙兴杰:王毅外长在今年的两会的记者会上已经明确提出,中朝关系是正常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我个人体会,所谓的正常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是要彼此照顾对方的核心利益和诉求,照顾彼此的舒适度,投桃报李,增加利益汇合点才能让双边关系不断提升和发展。反过来看中朝关系,朝鲜频频进行核导的试验,已经触碰到了中国的核心利益。然而,朝鲜并不是中国的附属国,而是一个独立,明确地说是「特立独行」的国家,从第三次核试验之后,国际社会也意识到中国没有能力主导朝鲜的意愿。因此,解决朝核问题就不能单方面向中国施压,这一点美国也意识到了。

  第四次核试验之后,虽然经过了57天,联合国的制裁决议才出台,是在王毅外长访美之后,中美双方达成重大妥协之后才让制裁方案得以在联合国通过。这说明,中美共同管控朝鲜半岛核危机的共识已经形成,在无核化的底线上,中美是有共识的。如果中美之间出现分歧,朝鲜就有机可乘,不断进行核武的讹诈。而经过四次核试验之后,朝鲜拥核已经成为事实,这也增加了中美合作的紧迫感。

  从大国治理的角度来说,朝核问题首先应该是大国之间的协调,进一步说,中美两国有责任去彻底结束朝鲜战争,清理那场战争带来的遗产。

  香港商报:中国在朝鲜问题的解决上,最坏和最好的两种情况会是怎麽样?

  孙兴杰:朝核问题还处於发展之中,而且越来越处於不可知不可控的状态。最坏的情况是出现第二次朝鲜战争与核灾难。最好的情况莫过於重启六方会谈,在谈判桌上解决朝核问题,最终实现半岛的无核化。

  香港商报:按照最好的方式处理,中美真诚联手,就算俄罗斯想阻挠估计也不会得逞吧?

  孙兴杰:俄罗斯本身并不是朝核问题最核心的参与者,最重要的攸关方是中国、美国、朝鲜与韩国。若半岛和平,俄罗斯没有理由去阻挠,当然,半岛和平的方案中需要顾及到俄罗斯的利益,这次制裁决议的表决之所以延迟,可能有一点就是没有充分考虑到俄罗斯的感受。

  中美之间在朝鲜半岛的合作应该是战略性的,因此,管控危机是符合两个国家利益的。然而,朝鲜半岛又是中美战略博弈的一个焦点,在制裁决议通过之后,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还是按照计划进行,完全有违王毅访美期间,克里所做出的「不一定要部署」的表态。美国防长阿什顿卡特则声称,这是美韩之间的事情,与中国无关。即便这是五角大楼的姿态,也无助於中美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合作,至少打破了在形成联合国制裁决议时形成的战略默契。中美之间要真诚合作,还是要不断释放善意,共同建立东北亚的区域安全框架,而不是让安全阵营化,萨德系统可能会破坏中美俄形成的战略平衡。

  反恐合作:最大的优势互补

  香港商报:美国近年实现了能源自给之后,中东在美国的全球棋局中的分量已经明显下降。而且,美国也需要一个像中国这样重要的国家作为稳定中东局势和打击穆斯林恐怖主义的盟友。就中国的地缘优势和其他方面的比较优势而言,这块似乎很有想象空间的战略利益增长点。这似乎是外交上的一笔新的好买卖吧,孙教授如何看?

  孙兴杰:美国在未来有可能成为能源的净出口国,这应该是世界政治的重大变革。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是美国在中东地球的重要的战略目标,而现在中东产油国与美国的页岩油生产商其实是竞争关系,沙特拒绝减产,就是要挤垮页岩油生产商,稳定沙特的地位。

  从2010年以来,中东地区陷入了新一轮的混乱之中,而奥巴马政府以「不做蠢事」为原则,不愿意再度军事介入。伊斯兰国的兴起使全球恐怖主义活动也日益猖獗,欧洲不仅遭受到难民潮冲击,也频频受到恐怖袭击。联合国已经通过决议,敦促各大国打击恐怖主义。就中国而言,中国希望中东地区稳定,但中国的海外投射能力有限,美国留下的烂摊子,现在还没有哪个国家敢接盘,普京在叙利亚打了半年,也是适时撤军。

  货币互换:最大的利益压舱石

  香港商报:在目前的世界治理体系和利益体系当中,美元是一个非常重要角色,实际上美元体系也是一张全球外交和利益关系网络。中国之前进行的货币互换,其实是经济上比较次要的国家为主。而美国进行货币互换的对象,都是最重要的战略盟友,也是全球最主要的发达经济体。如果中美能够实现货币互换,中国不仅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中美互闸道系也有了最重要的稳定器和最大的压舱石了。孙教授觉得这块压舱石,可以搬得动吗?

  孙兴杰:从2008年底开始中国开始与越来越多国家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也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举措,除美国外,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通过一系列的货币互换协议,人民币也建立起了一张货币合作的网络,而且人民币居於其中非常重要的节点。货币互换协议主要是双边政治互信的一种表现,双方央行彼此提供流动性,如果在危机时刻可以「救急」,同时也为彼此企业提供本币结算的资源。可以说,货币互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起点,也是关键一步。

  如您所言,美元在全球经济与贸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全球经济运转的血液,美联储就是世界的央行。在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与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等主要央行签订了互换协议,向这些央行提供美元流动性,也形成了一张货币供给网络,解决了「特里芬难题」,形成新的货币供给制度。同时,也应该看到美元霸权依然是美国的核心利益,在全球的货币体系中,美元独占鳌头,位於金字塔的塔尖上。

  香港商报:在中美经济合作上中国作为后发追赶者,获益肯定比美国多。而且美国对於中国,具有较高的不可替代性,而中国对於美国却具有较高的可替代性。因此,在实现货币互换的问题上,如果中国能够合理让步,应该是可以攻克的。而且如果两国关系能够处理得更好,奥巴马布下的TPP棋局,也完全可能被搁置。可以这样推测吗?

  孙兴杰:这个是非常难的,如果中美之间形成货币共同体,美元与人民币并驾齐驱,那中美之间的互信应该达到相当的水平。从中国而言,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发展,其实是在美元体系内取得的。在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它又在东亚得以重建,因为东亚国家基本采取了出口导向型的赶超模式,为了获得对美出口市场而将本币与美元绑定,基本就是固定汇率。

  个人认为,中国的成功既模仿了东亚模式,也终结了东亚模式,因为中国的存在,再也没有哪个经济体可以重复中国的成功。对於中国来说,必须突破东亚模式的金融与货币的缺陷,东亚,至少中国要摆脱对美元的过度依赖,人民币从次级货币成为首要货币。因为货币不仅是交易的媒介,更是财富的富豪,没有货币的主导权,财富如水一样流动。

  中美货币关系的主要变量的确是在中国这一边,成为国际货币的基础在国内,因此,中美货币的竞争与合作是中国国内金融改革的主要动力。TPP的确代表了未来自由贸易的趋势,但我认为中国没有必要将其视为对立面,在亚太地区推动更高水平的自贸区战略,可以为自己赢得更高的筹码,只有能够代表未来趋势,才能赢得未来。

  【人物介绍】孙兴杰

  国际关系史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地缘政治、国家理论和国际政治经济学。近四年来,在《凤凰周刊》、《金融时报》中文网、《纽约时报》中文网、联合早报、中国青年报、腾讯大家等国内外知名媒体撰写评论近百万字,对中东地缘政治、朝核问题等热点问题有独到见解。被中外媒体认为是可以「世界主流认识图景」对接的中国年轻「世界通」。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