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8

當麥大師偶遇林才女 火熱的心燃點音樂創意

2016-04-25
来源:香港商報
  一個是游歷遍世界、獲獎無數的指揮家麥家樂,一個是上世紀80年代香港流行樂創作歌手代表、爆紅時曾以名曲《偶遇》擊退梅豔芳的《似水流年》摘取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主題曲桂冠的林志美,5月15日,當兩人相聚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一場懷舊色彩濃郁的非主流音樂會,它實在是一場挑戰自我的Crossover創新之作,更是一個裝載香港音樂人不羈夢想的最新傳奇。就像記者問林志美是否記得同樣在香港大會堂舉行的人生第一場正式應邀演出究竟是哪一年時,這位當年的「民歌女神」恍惚道:「就像昨天剛剛發生的一樣……」香港商報記者金敏華
 
 
  撞出火花「已賺到那份喜樂」
 
  年少時被92歲的指揮大師Leopold Stockowski的風采迷倒,從此立下做一個指揮家的宏願,及長從眾人嚮往的聖保祿男校退學,甘願去香港愛樂做全職小提琴手,之后在維也納、俄羅斯闖蕩出自己寬廣音樂人生路的麥家樂固然是香港古典音樂界的美談,不過闊別本港35年后回港的麥家樂要做的第一件事居然是一手一腳建立起一個清一色由一班土生土長的本地杰出音樂畢業生組成的非牟利慈善團體,環宇交響樂團則更像是一個時代的勵志故事。
 
  林志美的故事同樣具有空谷足音的韻味。作為上世紀80年代香港流行樂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出身小康之家的少女林志美的清新脫俗是那個年代樂壇的異數。之后她在巔峰期瀟灑轉身幕后,留下一段幾乎長達10年的真空期,新世紀后以一曲《愛是不保留》強勢歸來,近年更是頻頻嘗試不同風格的歌曲甚至音樂劇、舞臺劇。
 
  一個偶然的機會,林志美在社交平臺上認識了「麥大師」。「之前我唔識麥家樂大師,看了名字覺得好熟悉,我知道他同羅文做過好成功的交響樂的演唱會,還有錄音、錄影,所以我好有信心,都是熱愛音樂的人,大家出來食飯一拍即合,聊起這個idea,都好興奮好開心」,林志美娓娓道來:「雖然以前沒有跟交響樂團合作過,但這是我很想嘗試的演出,確實是很大挑戰,你的拍子感,你的聲線運用,耳朵、音準要加倍地好,我很期待這次的演出,麥大師給我很大的鼓勵,大家一起交談的時候,越來越多的ideas出來,還沒開始合作就有很多火花,還沒有合作就已經賺了那份喜樂。一個歌手應該與時同步,現在香港的樂壇氣氛很負面,大家都賴翻版賴download,但是我覺得每一個界別、每一個單位如果都用心去做,不這麼消極,先做好自己,我覺得還是有好大空間的。做音樂創意,心要火熱是前提。」
 
 
 
  本地音樂家「看不到前景」
 
  2011年,麥家樂回到離別多年的香港,「非常大的感觸。35年前的香港比現在要好,人比較熱心,很多人雖然很辛苦,但比較有人情味」。
 
  行走世界各地,麥家樂時有發現。「一次我去意大利指揮,一個很年輕的音樂家,才二十來歲,他是猶太人,我們一起去喝酒,我問了他一個問題,你那麼年輕,為什麼那麼多表演?他說都是我的猶太人朋友幫我安排安排,我都來不及做。我覺得這個太棒了,為什麼我們沒有這樣呢?如果不是大家合起來去努力的話,不會成功的!」
 
  香港散落的音樂人才非常多,每年光在1984年成立的香港演藝學院受專業訓練的全日制或非全日制學生就有8000人之多,還有不少從國外留學回來的音樂碩士或博士畢業生。「最后能以演奏為生的,真是寥寥可數!因為香港的職業樂團有錢,可以請更好的人,想表演沒機會,只好獨立開設自己的音樂中心或私人教學生,更多的唯有到中小學去教音樂。」改變并不容易。麥家樂一決定回香港就開了一個facebook帳號,尋找那些散落在香港各處的音樂家。「每天很多音樂家@我,等我回來的時候已經有幾千個在我facebook上,我跟他們交談,發覺他們內心很痛苦,看不到前景。香港的職業樂團不要這些本地音樂家,我覺得很可悲。作為一個香港出世的音樂家,回來后我覺得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幫他們爭取表演機會,這也是最困難的事,把他們集合起來,去找經費來表演。」
 
  麥家樂:還欠香港一個情
 
  寰宇交響樂團終於有了第一場音樂會。「音樂家來的時候是沒有錢的,但是人們看到了我們的表現,一場一場做,越來越多人知道我們,開始有些熱心的人來贊助我們。」麥家樂介紹,目前樂團的60多個成員全部是在學校教音樂的,「樂團有音樂會才排練,每次排練我都給他們付錢的,我當他們是職業的音樂家,這個費用很大,一場音樂會排練三兩次再加上音樂會至少要幾十萬港幣。」
 
  3年下來,寰宇交響樂團保持大概每3個月能舉行一場音樂會,「我們做過很多很有意思的音樂會。兩年前在紅館的那個萬人大合唱,我們有100個音樂家參與;還有香港電影節、opera Hong Kong,我們也幫過他們忙,我們自己在新光戲院搞過5場全滿的音樂會,5000多個人來聽,跟內地音樂家合作,我們始終把中國音樂西方音樂混在一起……」
 
  麥家樂認為,樂團的水平還是不錯的。「個別音樂家水準很高,但是,整個樂團水準需要靠多演出才會提高,這是一定的,如果只有3個月一場,我不覺得能夠滿足我提高樂團水平的要求。香港租場地很困難,偶爾來一個檔期,我都要感謝上帝了,所以沒有辦法計劃長期的音樂會。3年
 
  演了12場,今年一月還帶團去了溫州,演了兩場,其實我第一個大的願望就是帶樂團到中國內地去,內地那麼多人喜歡聽古典音樂,就當交流嘛,然后希望在香港至少每個月能有一場定期表演。」
 
  問中間有過放棄的念頭嗎?「每天都有,香港政府不支持本地的音樂文化,社會上的人不明白,音樂家自己不爭氣,但是無論怎麼艱辛,我都要維持下去。作為一個指揮本來可以全世界到處飛去各地做客席,很容易的,為什麼要這麼辛苦,當爸爸一樣擔心兒子沒有錢?我覺得自己還欠了香港一個情。我不做誰去做呢?」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