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 > 文學書廊

從俾斯麥到希特勒的歷史教訓

2016-04-25
來源:中華讀書報 作者:景德祥

《從俾斯麥到希特勒》,[德]塞巴斯提安·哈夫納著,周全譯,譯林出版社2016年1月第一版,42.00元

古老“德意志國”的輝煌歷史在近現代既激勵了德國人在民族危機中奮發圖強,又誘導他們走向了極端與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從俾斯麥到希特勒》的作者塞巴斯蒂安·哈夫納(原名萊蒙特·普雷策爾)是20世紀德國著名政治評論家與歷史學家。在他出生的1907年,由俾斯麥1871年締造的德意志帝國不僅還存在着,而且到處都是一片盛世景象。德國在經濟、軍事與科學技術上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大有追上與超越英美的勢頭。德國人對自己的實力與未來也充滿了信心,對其他國家的挑戰與警告不屑一顧。但七年後(1914年)德國就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泥潭,1918年戰敗,革命爆發,帝國也隨之崩潰。在戰勝國的高壓下以及內部動亂中成立的魏瑪共和國好不容易站穩腳跟,卻又在1929年爆發的世界經濟大危機的沖擊下解體。希特勒及其納粹党得以上台,大肆推行政治與種族迫害政策,並很快將德國與世界再次推入大戰的火坑。哈夫納本人也被迫于1938年和有猶太血統的未婚妻一起流亡英國,並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法學事業,開始從事記者與評論家的職業(並使用“哈夫納”的筆名)。二戰後,哈夫納回到聯邦德國,繼續從事記者職業。除了在報刊與電視節目上發表自己的評論之外,他還推出了多本歷史著作,如《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七大致命過失》《丘吉爾傳》以及抨擊德國社會民主党在1918年革命中的政策的《背叛》。其最為有名的歷史著作是1978年出版的《解讀希特勒》。該書以平和的心態、獨特的視角,客觀公正地評價了希特勒一生的成就與罪惡,出版後大獲成功,不僅在德國獲獎,而且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不僅受到普通讀者的歡迎,也得到了歷史專業學者的肯定。

《從俾斯麥到希特勒》是1987年哈夫納即將慶祝八十大壽時出版的。對于哈夫納本人來說,此書是他對一生親身經歷的德意志帝國、魏瑪共和國、納粹德國以及戰後兩德分裂幾個歷史時代的全盤梳理與總結。哈夫納在初版後記中提到,因高齡與病痛,他已經不能以正規的方式將幾十年來的研究與觀察撰寫成書,因此本書是在阿努爾夫·巴林教授及其學生的協助下,通過口授的方式完成的。巴林是德國著名當代史專家,他無疑十分重視哈夫納對德國現代史的觀察與洞見,他們之間的座談可以說是行家之間的交流,出版此書也是對哈夫納這位同行與歷史見證人的思想與見識的一次“搶救”行動。

在此書中,哈夫納以其特有的犀利目光與簡練的筆鋒重點分析了自俾斯麥至希特勒德國政治經歷的各種格局,揭示了德國政治家所犯下的種種錯誤。最值得我們關注的或許是導致德意志帝國與納粹德國滅亡的重大戰略失誤,即出于疏忽與狂妄導致的德國在國際社會上的自我孤立乃至兩線作戰。在哈夫納看來,其實早在俾斯麥任帝國總理時期,德國就已經走向孤立。法國已經成為無法和解的死敵,潛在的盟友俄羅斯也被得罪了。威廉時期,德國更是肆無忌憚地走上了帝國主義的擴張道路。陷入一戰後,“無限制潛艇戰”引發美國參戰,決定了德國的戰敗命運。在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章中,我們可以看到哈夫納在《解讀希特勒》中已經指出的希特勒在1941年12月犯下的“天大的錯誤”:在還沒有戰勝英國與蘇聯、自己焦頭爛額的時候,又向世界第一強國美國宣戰,由此決定了德國必敗的結局。也可以說,“從俾斯麥到希特勒”,德國下了兩盤棋路與結局都很類似的國際政治的“圍棋”。與真正的圍棋不同,這種“圍棋”的規則相對簡單。“多行不義必自斃”,狂妄自大,挑戰所有國家,必然得到國際社會唾棄與圍剿。

在1945年前,德國人未能吸取自己的歷史教訓,也與他們難以割舍的“帝國情結”或“Reich-情結”密切相關。讀者在本書中經常會遇到“德意志國”的概念,或許會因此感到困惑。這里值得作一詳細分析。“德意志國”的原文是“Deutsch esReich”,在以前一般被譯為“德意志帝國”,即把“Reich”譯為“帝國”。例如,我們也把納粹德國的別名“DasDritteReich”譯為“第三帝國”。實際上,“Reich”是比較難翻譯的。嚴格地講,“Reich”在字面上是“國”,並沒有“帝”的含義,所以本書譯者把“DeutschesReich”譯為“德意志國”是可以的(當然也可以譯為“德意志國家”),這樣做也是為了區別于我們常說的“德國”(Deutschland),否則無法把原文中的“Deutsches Reich”與“Deutsch land”在譯文中區別開來。如果不是出于這一考慮,“DeutschesReich”也可以譯為“德國”。但是,它原本指的又是1806年前的“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DasHei-lige Roemische Reich DeutscherNation,俗稱“第一帝國”)。“帝國”這一概念在中文里可以有雙重含義。一是指有皇帝的、帝制的國家,一是指超級大國,是“國中之帝”“國帝”(猶如“影帝”)的意思。我們常說的“帝國主義”中的“帝國”也是“國帝”的意思。“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中的“帝國”也具有這雙重含義,盡管其中超級大國的含義更多的是宣示性的。我們一般所說的“德意志帝國”籠統地是指歷史上的德國,具體指的則是1871-1918年的德國(俗稱“第二帝國”)。對于後者,“德意志帝國”也具有“帝制之國”與“國帝”的雙重含義,雖然它在其憲法中的自我稱呼很混亂,一會兒是“Reich”(帝國),一會兒是“Bund”(聯邦)。德國史學界則俗稱其為“Kaiserreich”(即“帝國”,而且是“帝制之國”,在這里,“Reich”本身也沒有“帝”的含義)。有趣的是,推翻帝制後成立的魏瑪共和國在其憲法中也自稱“DeutschesReich”,而不是“DeutscheRepublik”(“德意志共和國”)。在這里,魏瑪共和國沒有成為“帝制國家”的意圖(盡管艾伯特總統有過延續帝制的想法),卻有着繼承其前任的大國地位的抱負。而納粹德國也與魏瑪共和國一樣,仍然自稱是“DeutschesReich”(1943 年改稱“GrossdeutschesReich”,即“大德意志帝國”),一度也流行“DasDritteReich”(第三帝國)的自我稱呼,但因希特勒不喜歡(既然有“第三”,豈不還會有“第四”“第五”?)而被逐漸棄用。這里的“帝國”里面也只有超級大國,而沒有“帝制之國”的意思。

總之,“Deutsches Reich”是1945年前德國人對自己國家、強調其歷史淵源與延續性的稱呼,一般情況下也就是“德國”的意思,但因是一個歷史性的概念,無法完全剝離其原有的歷史含義。到了1918年以後,“Deutsches Reich”已無“帝制之國”的含義,卻有着繼承歷史上大國地位的權力要求,尤其是對歷史上德國所擁有的領土版圖的要求。納粹德國更是極力宣揚“Reich-意識”,明目張膽地要求恢復德國歷史上的歐洲大國地位,並登峰造極地試圖實現世界霸主的野心。凡是1945年以後認為“DeutschesReich”還存在的主張,一般都是隱含着恢復之前德國歷史版圖的要求。這一要求的提出顯得格外的合理,似乎歷史上那個曾經擁有大片領土與顯赫國際地位的“老德國”是一個獨立的幽靈,當代德國人有着恢復其生命與輝煌的責任。可以說,古老“德意志國”的輝煌歷史在近現代既激勵了德國人在民族危機中奮發圖強,又誘導他們走向了極端與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從俾斯麥到希特勒》名義上只闡述了自俾斯麥到希特勒的德國歷史,實際上卻涉及從19世紀初到二戰後的德國歷史。它的正式章節止于初版的1987年,加上1990年的再版後記,此書內容基本覆蓋了19與20世紀的德國歷史。不過,有趣的是,德國歷史本身的發展與作者開了一個不小的玩笑。在本書的最後一章,哈夫納很有把握地認為,二戰後形成的兩德分裂局面將長期繼續下去,歷史上統一的“德意志國”已經消失,不可能再現。要實現再統一,必然會有一場戰爭。但是,本書初版兩年後,“柏林牆”就被推倒了,再過一年,東西德統一了,而且是以和平的方式實現的。為什麼哈夫納未能預見到再統一的到來呢?看來,這位智慧的老人也與絕大多數時代觀察者一樣被延續幾十年的冷戰所麻痹了。作為冷戰的守望者,他們在冷戰的漫漫長夜里昏昏入睡了,錯過了新時代的第一縷曙光。

[責任編輯:淇心]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