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黎明的「RandomLoveSongs4DinLive2016」演唱會因不符消防規定,遭食環署拒發臨時公眾娛樂場所牌照,以致未能開騷。這對於一個歌手來說,本應是災難事件,可是,黎明一個來得合宜的道歉,不但使他免於責難,還令他人氣大升。
態度誠懇
其實,黎明起初本是做得不好的,據悉,他一早已接獲食環署通知拒發牌照,可是卻遲遲不見行動,到演唱會當天日間,才在facebook上道歉及取消演出,對於一些遠道從內地甚至馬來西亞來的觀眾而言,造成不菲的時間和金錢損失。即使是本地歌迷,也會感到不滿而鼓噪,這是可以理解的。當時,部分人即時的反應是遷怒於食環署,指責當局不發牌,黎明接下來的做法才令局面得以扭轉。他迅即在晚上再次拍片道歉,並強調,自己有責任把事情做好,事件不是政府部門及食環署的問題,叫大家不要誤會,隨即引來贊賞。這一來無疑印證了哈佛大學甘乃迪學院公共領導中心研究主任兼公共政策講座教授凱勒曼(BarbaraKellerman)的話,他指出,公開道歉已經成為一種利器。
人誰無過,故一般人對別人都有寬容之心,說一句「對不起」,往往會報以一句「不要緊」。做錯了事不道歉,卻會使人憤怒,好像日本拒不為慰安婦道歉,就令東亞各國生恨。不過,也並不是凡是道歉都能收到良好的公關效果。如果人們覺得道歉的人沒有誠意,是會出現反效果的。好像陳水扁當了8年台灣領導人,道了十多次歉,次數比李登輝翻一倍。為什麽道這麽多歉?不都是這個弊案、那個弊案嗎?他的道歉已像吃生菜一樣尋常,對不起越是說得多,越顯得他的厚顏。及至他的女婿趙建銘被羈押47天後交保,對着鎂光燈連續3次以90度鞠躬道歉,卻沒有換來同情,反而在隔日招致逾400則以上的撻伐評論,因為在人們的心目中,他的形象已經差到極點。
黎明的道歉效果出奇地好,主要是因為人們覺得他有誠意。他在演唱會當天才宣布取消演出,本來很易招人話柄,當不明個中細節的民眾指責食環署時,當事人若不夠承擔,或不懂應變,本有可能不作聲,造成人們更多的怨忿。可是,黎明的反應卻很及時,他第一時間再作道歉,並且把責任攬上己身,表示事件是自己的責任,不關食環署的事,這種不卸責、不推搪的態度,最令民眾感動。試想一下,如果黎明不是這樣做,而是怨怪食環署標准苛刻,人們將作何感想?
當然,除了黎明應對得體外,他一向以來受到歌迷擁護,與民眾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也是沒有受到非難的原因。為此,黎明宣布取消表演,一些人的怨氣沒發泄到黎明那里,反倒去了食環署身上。故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公眾人物建立正面形象,要日積月累,一點一滴地爭取人們的認同。
媒體的作用也是明顯的。事發後,媒體對黎明的公關手法大加褒揚,有人還趁機藉抬舉黎明而打擊政府官員。就這樣,黎明這次因禍得福,整個事件也成為一個成功的公關范例。
港府須做好公關
令人難過的是,事件中,人們看到政府是多麽容易受到打擊。在黎明宣布取消表演後,一些人的第一反應不是怪責主辦方,而是不分青紅皂白地遷怒於食環署不發牌,這完全是置安全於不顧的非理性表現。而在黎明攬上責任,為食環署解圍後,一些人對黎明的贊賞之所以如此熱烈,不多不少是出於與官員平日表現的對比。他們對官員的觀感固然未必公允持平,但政府的確要在公關方面下多些功夫,卻是顯而易見的。(何欽蘅)